首页  /  文章专区  /  佛学  /  六、述学讲演集  /  1 圣言摘习

1 圣言摘习

经文摘录

一、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三、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各位趁这两天新年假期,来此研究佛法,实在难能可贵,谨摘录佛经上的话供养各位,祝大家得大福报大智慧。

今天的主题:圣言摘习。圣言是释迦牟尼所说的话,摘习是摘出几条来一起学习。

甲、世间无常

第一段引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1、天地无常

平常人常说观念,如何观?如何念?观天地,不学佛的人以为天是永久存在的,万物寄托的大地也以为是永久存在的,认为天地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讲现实的人以为天地最现实,所谓天长地久,若以佛法来观天地,就不是如此,佛法是觉悟的学问,从觉悟而言,天地都不是常的,故云非常。四十二章经是早期翻译的经典,后来翻译为无常,非常就是无常,一切的事情都是无常的,天地都是无常的,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若说是永恒的,那是不觉悟的话,觉悟了便知天地万物都是无常的。佛经说天地无常,要如何了解天地是无常的呢?

虚空的天并非永恒不变的,以气候而言有春夏秋冬四时,有寒冷、凉爽、炎热的时候,有寒暑四时的变化,它并不是永久不变的。中国神话有女娲氏炼石补天,天也有破的时候,现在天的臭氧层被人类破坏,科学昌明,用的东西天天推陈出新,发明的东西很多,就生态学而言已不平衡,干扰天空,破坏了臭氧层,人们想把它补起来,那可麻烦了。根据这个事实,天不是永久的,它随时都在转变。地表上的河流、海洋、山脉,似乎从我们生下来就是如此,如果将时间拉长来看,高山深谷也不是固定的,它也在变化,小的变化如地震、山崩,大的变化则非现在可预见。所以地上山川、海洋也是无常的。

乙、世界无常

观世界,念非常。世界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世是时间,念念不停在变迁流动的。界是疆界,人与人之间彼此划分界限,国家与国家之间划分界限,界限是有情众生制造出来的。时间短到心念的生灭微细处,自己都不了解。一个念头起来,一个念头又灭,自己不知道时间就是念头制造出来的。时间确实是人心造出来的。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周就是一年,水星绕一周是八十八天,木星要十二年才绕一周,以地球的标准计算:人活一百岁和水星、木星上活一百岁,都是一百岁,但是时间不一样长,所以寿命的观念各个星球不一,可见时间不是真实的法,地球公认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是地球人的观念。金刚经上佛要吾人破寿者相,如果不明了时间是由念头构成的,寿者相要如何破?寿者相不破,不能见到本性,所以佛要我们观时间是无常的,要有所觉悟。

界是方位、地位。地位有政治地位、身分地位,扩展开来有六道的地位,这都不是固定的。以人间而言,做皇帝能永远做皇帝吗?做的不好被人推翻,现在当总统也订有时期,即使终身的皇帝,下辈子还能保证做皇帝吗?今生是一位仁君,下生也不一定能再做皇帝,可能生到天上,如果是暴君,很可能堕到三途去,这都不是不变的。若了解天地到有情世界都是无常的,便能觉悟,对于无常法就不要执著。不学佛的人要他不执著办不到,学佛了解一切都是无常法之后,如果不照佛的话去观察用功,还是执著。所以学佛必得根据佛的话去了解天地万物都是无常法,生了立刻又灭。苏东坡曾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古希腊哲学家也说:把脚放在河流里洗,当你把脚拿起来再放下去。就不是原来的水了。世间的国家、土地、权力、地位、金钱,无人无时不在拚命的求,求得了,又一瞬间消失,像脚再拿起来已非原先的水,知此,还有何事可执著?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吾人的身体,也是时时刻刻在变化,抓也抓不住。

3、观灵觉 即菩提

知道了无常法,那有永恒不变之法呢?经文云,观灵觉,即菩提。灵明觉知就是众生当前一念,这当前一念,不觉则不知,觉悟则是灵觉,灵觉就是菩提,观菩提成功就成佛了。破除我执、法执,本有的灵明觉知就能全部显现出来,这就证到菩提了。

经文云:如是知识得道疾矣。能将此道理认知清楚。成道就快了。若能真正了解此章经文,即得中道,不只知道生灭法,也知道不生不灭,不偏一边。知生灭法就能放得下,知不生不灭之灵觉则知佛道可成,知此得道就快了。

乙、净业三福

但是以普通法门,从小乘法修,须破见惑得初果,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才证二果、三果、最后证四果罗汉,但谁也不敢讲自己这一生能破见惑,尤其在末法学佛,社会上的事,随时都在引起我们的烦恼,如何能破除见惑?这还是小乘法,大乘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非常遥远。学佛第一步要了脱六道轮回生死,进一步要成佛。要当生脱离六道轮回。就不是普通法门能办得到的。 雪公一来台中就教念佛法门,只有念佛法门才能当生出轮回。净土法门主要的有三部经典,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今天表上后面的二段是摘自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这段话是释迦牟尼佛对韦提希夫人说的,韦提希是国王的夫人,国王遭遇太子陷害,要把国王杀掉,自立为王,夫人私下拿东西给国王吃,事为太子发现,也把韦提希夫人关起来,以此因缘,佛为说观经。韦提希夫人心中非常沈痛,对此世间感到无奈,不想继续待在这世间,求佛指示另外一个世界,没有恶业恶人的世界,佛告诉她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佛名无量寿佛,有十六种观法可以到彼国。十六观前面是作观,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要作观用功前,须修三种福。故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

1、凡夫善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养父母,或许有人会疑问在今日民主时代,还要什么孝?其实无论就中国文化或佛法讲,孝是自然的法则,本性就是如此,人类讲孝本应如此,无须再论,就是畜生动物,很多也知道孝道,有一本书叫物犹如此,书中记载动物如何孝顺其母,在此举一例,可知孝并非圣人教我们要孝顺,是天性使然,动物也没受教育,牠就知道孝顺。物犹如此书中记载一位姓王的屠夫,屠牛为业,有一天把一只母牛的四只脚捆起来,刀已磨好放著,正要宰时,有人敲门来找他,姓王的屠夫把刀放在地上,然后出去开门,就在这时母牛所生的小牛,把锋利的刀啣起来,边走边吞,往门外跑,跑到一位姓曾的农夫家里,姓曾的一看这只牛吞著半截刀,跪在自己面前,当他还不知是怎么回事时,牛已把刀吞下去了,姓王的屠夫发现刀不见,小牛也不见了,就跟踪找到曾姓家,姓曾的告诉他:“你的刀被小牛吞到肚里去了。”姓曾的原先不知是什么缘故小牛要吞刀,这时明白了。原来是姓王的要杀牠的母亲,就问姓王的屠夫:“这两条牛要多少钱?”问明之后,他出加倍的价钱买得,把母牛牵回来,解开母牛绑着的绳子,母牛见到小牛,眼泪一直流个不停,用舌舐著小牛的毛,那幅怜惜的样子,真令人感动,姓曾的农夫心想:“母牛救回来了,但是小牛把刀吞下去,一定活不成了。”可是过了好几天,小牛却安然无恙。姓曾的就用母牛耕田,最后母牛寿命终了。小牛耕田耕了二十多年,姓曾的死了,由他的儿子接替,小牛耕了二十多年也死了,姓曾的儿子听说过小牛吞刀的事情,他就把牠的肠胃剖开来看,在胃肠之间有一块硬物,被很厚的皮包住,劈开厚硬的皮,有一把刀在里头。刀像新的一样,这是因为小牛在吞刀的时候,由于孝心的感动,身体产生了变化,身体组织立刻把刀封起来,使牠的内脏不受刀锋的伤害,所以一直存在肠胃之间。这类故事,在物犹如此一书不乏其例,有家禽、家畜、野兽的孝。孝是天性,人类如此,物类也是如此,若人不会孝顺父母,像阿阇世王欲杀父王、母后,这种人还像人吗?连动物都比不上,孝养父母就是报根本,我们有这个身体生命,是从父母来的,根本都不知道要报,人也不如,物也不如,所以学道之人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世间的学问要师长教导,何况佛法是出世间法的学问,佛就是我们的师长、大菩萨、善知识,说法的法师教授给我们都是吾人的师长。师长教我们觉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即使有很高的世间学问若不跟着善知识学,佛经照样看不懂。佛法必须善知识传授,师长开发我们的慧命,若无善知识教导,我们何时能觉悟成佛,所以师长要奉事。奉事师长并非帮忙做事,或送一些吃的东西,是要照善知识所教的法,如法的修持,佛对我们的恩极大,唯有依佛所教的法好好修,并且将佛法转告许多的众生,这才是奉事师长,报答佛恩。

慈心不杀,不只不杀人,一切动物都不杀以长养慈悲心,任何动物都有生命,都好生恶死,爱惜自己的生命,人若杀之,就伤了慈悲心。三国末期有一位叫邓芝的人,在四川作战,四川多猴,他见到一群猴子,就拔箭射杀,射到一只母猴,旁边有许多小猴,随即拔出母猴身上的箭,用树叶塞进母猴身上的伤口,动物没有知识,以为这样可以补救起来,邓芝看见那种惨状。说:“我违背了万物的天性”,这一觉悟,对他的心里有很大的刺激,以后再也不杀害动物了。

修十善业。身不做杀、盗、淫、口不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起贪、瞋、痴。

2、小乘善

修净业第二条要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学佛首先要受持三归,归依佛、法、僧。归依三宝之后,要具足众戒,戒有在家戒和出家戒。戒律之外,还要守威仪,所谓三千威仪。

3、菩萨善

第三条要发菩提心学菩萨道,菩提心说到深奥就是发成佛的心。学佛一发心,不要不敢承当,释迦成了佛,阿弥陀佛也成了佛,而且还创造极乐世界,我们也有佛性,照样能成佛。发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上求下化,一方面自己要学,一方面要度化众生。深信因果,深信自己不但能了生死,也一定能成佛,如此深信不疑,必然有成就。读诵大乘,要读诵大乘经典,以求其解。劝进行者,学佛的人要劝告大家一起照这个法门去修行。

这三福第一条是凡夫善,第二条是小乘善,第三条是菩萨善。虽然如此分。但是观经以天台的注解,如妙宗钞,视此经为圆顿法门,以圆教的根器修孝养父母,就是直修本性,因为孝就是本性,有些学佛人以为孝养不过是世间法,学佛何须讲这些,佛法重中道,就世间法修的孝养、事奉、慈心、修十善业,修这些世间善,改变心理,就是称性起修,完全是从本性出发的,若知称性而修三福,凡夫善就是圆教法门,虽是凡夫善其实是菩萨善,凭这个就能得大道,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完这三件事后,就说:“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任何一尊佛要说“净业”都少不了这三福,必须依三福修。

丙、持佛名号

第三段是从阿弥陀经摘录的,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佛告诉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以至七日,能得一心不乱。

这段经文要注重一心不乱,根据蕅益大师的注解,持名有事持与理持,事持是不懂本性,理持懂自己的本性,以本性成佛。观经有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理持。不论事持。理持。持到一心不乱,也分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从伏见思惑到断见思惑都是事一心不乱,破除无明,见到本性是理一心不乱。

学人曾与学佛人谈起,多说看不懂蕅益祖师的弥陀要解,事实上,看不懂还好,自以为懂才是真不懂,弥陀要解之所以难懂,因为书中前面蕅益祖师是依天台四种教观注解,修什么观得什么果,今日之下谁能办到。只有持名,不论事持、理持,也能得事一心、理一心,得事一心伏住惑可生凡圣同居净土,破见思惑可生方便有余净土,得理一心可生实报庄严净土以及常寂光净土。学观经的人,往往看了前面之后,就以为可用观想的方法,见到极乐世界,但是到了第十六观就是持名,释迦牟尼佛深知一般人的功夫不够,修前面的观法难以成就,必须修持名法门,表面看起来,持名法门比不上前面的观想,这种想法完全错误,所以蕅益祖师在弥陀要解里说:“执持名号是至顿至圆”至顿是修这个法门马上就能得到好处,至圆是指这个法门,不论事持,理持都能圆满,当我们的妄念不起,名号提起来,当下这一念就是佛,念念即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就是佛,那一种法门比这还直接?所以持名念佛是最直接了当的法门。持名有持名的方法,要正助双修,助功夫是修净业三福,正功夫就是持名念佛,不论是个人作功课,或是在道场念佛,印光祖师有云:佛号要从心里出来,口里念出,耳朵听进去。耳朵听久了,不念也会有佛号,这是印祖开示最重要的秘诀。 雪公以前在佛七道场开示完了,总要大家老实念佛,就是要心起,口念,耳听,这样才是老实念佛,将来必定会成就。

修净土宗要三资粮,深信、发愿、实行。第一段的经文,让我们了解世间是无常法,不能待在世间。必定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当中就要有信、愿。后面两段讲的是持名正助功夫,照这样做必定有大成就。

大家趁年假,来此学习我们同修的法门,今日世间法,出世间法的风气都不是很纯粹,现在如此,将来是否会好这很难说,要看我们发心如何。今天来的都有代表性,大家回到自己的道场,若都能禀持 雪公恩师所传授的法,保持纯粹,不管世间法变到什么程度,出世间法流行什么法,但是要能当生成就,必得要坚持净土法门。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生种子的作用,禀承恩师的教化,把力量发扬光大,就能转变这个世间,这也是帮助自己修道更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