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專區  /  佛學  /  六、述學講演集  /  1 聖言摘習

1 聖言摘習

經文摘錄

一、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三、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各位趁這兩天新年假期,來此研究佛法,實在難能可貴,謹摘錄佛經上的話供養各位,祝大家得大福報大智慧。

今天的主題:聖言摘習。聖言是釋迦牟尼所說的話,摘習是摘出幾條來一起學習。

甲、世間無常

第一段引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1、天地無常

平常人常說觀念,如何觀?如何念?觀天地,不學佛的人以為天是永久存在的,萬物寄託的大地也以為是永久存在的,認為天地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講現實的人以為天地最現實,所謂天長地久,若以佛法來觀天地,就不是如此,佛法是覺悟的學問,從覺悟而言,天地都不是常的,故云非常。四十二章經是早期翻譯的經典,後來翻譯為無常,非常就是無常,一切的事情都是無常的,天地都是無常的,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若說是永恆的,那是不覺悟的話,覺悟了便知天地萬物都是無常的。佛經說天地無常,要如何了解天地是無常的呢?

虛空的天並非永恆不變的,以氣候而言有春夏秋冬四時,有寒冷、涼爽、炎熱的時候,有寒暑四時的變化,它並不是永久不變的。中國神話有女媧氏煉石補天,天也有破的時候,現在天的臭氧層被人類破壞,科學昌明,用的東西天天推陳出新,發明的東西很多,就生態學而言已不平衡,干擾天空,破壞了臭氧層,人們想把它補起來,那可麻煩了。根據這個事實,天不是永久的,它隨時都在轉變。地表上的河流、海洋、山脈,似乎從我們生下來就是如此,如果將時間拉長來看,高山深谷也不是固定的,它也在變化,小的變化如地震、山崩,大的變化則非現在可預見。所以地上山川、海洋也是無常的。

乙、世界無常

觀世界,念非常。世界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世是時間,念念不停在變遷流動的。界是疆界,人與人之間彼此劃分界限,國家與國家之間劃分界限,界限是有情眾生製造出來的。時間短到心念的生滅微細處,自己都不瞭解。一個念頭起來,一個念頭又滅,自己不知道時間就是念頭製造出來的。時間確實是人心造出來的。例如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周就是一年,水星繞一周是八十八天,木星要十二年才繞一周,以地球的標準計算:人活一百歲和水星、木星上活一百歲,都是一百歲,但是時間不一樣長,所以壽命的觀念各個星球不一,可見時間不是真實的法,地球公認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是地球人的觀念。金剛經上佛要吾人破壽者相,如果不明了時間是由念頭構成的,壽者相要如何破?壽者相不破,不能見到本性,所以佛要我們觀時間是無常的,要有所覺悟。

界是方位、地位。地位有政治地位、身分地位,擴展開來有六道的地位,這都不是固定的。以人間而言,做皇帝能永遠做皇帝嗎?做的不好被人推翻,現在當總統也訂有時期,即使終身的皇帝,下輩子還能保證做皇帝嗎?今生是一位仁君,下生也不一定能再做皇帝,可能生到天上,如果是暴君,很可能墮到三途去,這都不是不變的。若了解天地到有情世界都是無常的,便能覺悟,對於無常法就不要執著。不學佛的人要他不執著辦不到,學佛了解一切都是無常法之後,如果不照佛的話去觀察用功,還是執著。所以學佛必得根據佛的話去了解天地萬物都是無常法,生了立刻又滅。蘇東坡曾說:「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古希臘哲學家也說:把腳放在河流裡洗,當你把腳拿起來再放下去。就不是原來的水了。世間的國家、土地、權力、地位、金錢,無人無時不在拚命的求,求得了,又一瞬間消失,像腳再拿起來已非原先的水,知此,還有何事可執著?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吾人的身體,也是時時刻刻在變化,抓也抓不住。

3、觀靈覺 即菩提

知道了無常法,那有永恆不變之法呢?經文云,觀靈覺,即菩提。靈明覺知就是眾生當前一念,這當前一念,不覺則不知,覺悟則是靈覺,靈覺就是菩提,觀菩提成功就成佛了。破除我執、法執,本有的靈明覺知就能全部顯現出來,這就證到菩提了。

經文云:如是知識得道疾矣。能將此道理認知清楚。成道就快了。若能真正瞭解此章經文,即得中道,不只知道生滅法,也知道不生不滅,不偏一邊。知生滅法就能放得下,知不生不滅之靈覺則知佛道可成,知此得道就快了。

乙、淨業三福

但是以普通法門,從小乘法修,須破見惑得初果,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證二果、三果、最後證四果羅漢,但誰也不敢講自己這一生能破見惑,尤其在末法學佛,社會上的事,隨時都在引起我們的煩惱,如何能破除見惑?這還是小乘法,大乘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時間非常遙遠。學佛第一步要了脫六道輪迴生死,進一步要成佛。要當生脫離六道輪迴。就不是普通法門能辦得到的。 雪公一來臺中就教念佛法門,只有念佛法門才能當生出輪迴。淨土法門主要的有三部經典,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今天表上後面的二段是摘自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

佛說觀無量壽經: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這段話是釋迦牟尼佛對韋提希夫人說的,韋提希是國王的夫人,國王遭遇太子陷害,要把國王殺掉,自立為王,夫人私下拿東西給國王吃,事為太子發現,也把韋提希夫人關起來,以此因緣,佛為說觀經。韋提希夫人心中非常沈痛,對此世間感到無奈,不想繼續待在這世間,求佛指示另外一個世界,沒有惡業惡人的世界,佛告訴她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佛名無量壽佛,有十六種觀法可以到彼國。十六觀前面是作觀,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要作觀用功前,須修三種福。故云:欲生彼國,當修三福。

1、凡夫善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孝養父母,或許有人會疑問在今日民主時代,還要什麼孝?其實無論就中國文化或佛法講,孝是自然的法則,本性就是如此,人類講孝本應如此,無須再論,就是畜生動物,很多也知道孝道,有一本書叫物猶如此,書中記載動物如何孝順其母,在此舉一例,可知孝並非聖人教我們要孝順,是天性使然,動物也沒受教育,牠就知道孝順。物猶如此書中記載一位姓王的屠夫,屠牛為業,有一天把一隻母牛的四隻腳捆起來,刀已磨好放著,正要宰時,有人敲門來找他,姓王的屠夫把刀放在地上,然後出去開門,就在這時母牛所生的小牛,把鋒利的刀啣起來,邊走邊吞,往門外跑,跑到一位姓曾的農夫家裡,姓曾的一看這隻牛吞著半截刀,跪在自己面前,當他還不知是怎麼回事時,牛已把刀吞下去了,姓王的屠夫發現刀不見,小牛也不見了,就跟蹤找到曾姓家,姓曾的告訴他:「你的刀被小牛吞到肚裡去了。」姓曾的原先不知是什麼緣故小牛要吞刀,這時明白了。原來是姓王的要殺牠的母親,就問姓王的屠夫:「這兩條牛要多少錢?」問明之後,他出加倍的價錢買得,把母牛牽回來,解開母牛綁著的繩子,母牛見到小牛,眼淚一直流個不停,用舌舐著小牛的毛,那幅憐惜的樣子,真令人感動,姓曾的農夫心想:「母牛救回來了,但是小牛把刀吞下去,一定活不成了。」可是過了好幾天,小牛卻安然無恙。姓曾的就用母牛耕田,最後母牛壽命終了。小牛耕田耕了二十多年,姓曾的死了,由他的兒子接替,小牛耕了二十多年也死了,姓曾的兒子聽說過小牛吞刀的事情,他就把牠的腸胃剖開來看,在胃腸之間有一塊硬物,被很厚的皮包住,劈開厚硬的皮,有一把刀在裡頭。刀像新的一樣,這是因為小牛在吞刀的時候,由於孝心的感動,身體產生了變化,身體組織立刻把刀封起來,使牠的內臟不受刀鋒的傷害,所以一直存在腸胃之間。這類故事,在物猶如此一書不乏其例,有家禽、家畜、野獸的孝。孝是天性,人類如此,物類也是如此,若人不會孝順父母,像阿闍世王欲殺父王、母后,這種人還像人嗎?連動物都比不上,孝養父母就是報根本,我們有這個身體生命,是從父母來的,根本都不知道要報,人也不如,物也不如,所以學道之人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世間的學問要師長教導,何況佛法是出世間法的學問,佛就是我們的師長、大菩薩、善知識,說法的法師教授給我們都是吾人的師長。師長教我們覺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即使有很高的世間學問若不跟著善知識學,佛經照樣看不懂。佛法必須善知識傳授,師長開發我們的慧命,若無善知識教導,我們何時能覺悟成佛,所以師長要奉事。奉事師長並非幫忙做事,或送一些吃的東西,是要照善知識所教的法,如法的修持,佛對我們的恩極大,唯有依佛所教的法好好修,並且將佛法轉告許多的眾生,這才是奉事師長,報答佛恩。

慈心不殺,不只不殺人,一切動物都不殺以長養慈悲心,任何動物都有生命,都好生惡死,愛惜自己的生命,人若殺之,就傷了慈悲心。三國末期有一位叫鄧芝的人,在四川作戰,四川多猴,他見到一群猴子,就拔箭射殺,射到一隻母猴,旁邊有許多小猴,隨即拔出母猴身上的箭,用樹葉塞進母猴身上的傷口,動物沒有知識,以為這樣可以補救起來,鄧芝看見那種慘狀。說:「我違背了萬物的天性」,這一覺悟,對他的心裡有很大的刺激,以後再也不殺害動物了。

修十善業。身不做殺、盜、淫、口不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不起貪、瞋、痴。

2、小乘善

修淨業第二條要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學佛首先要受持三歸,歸依佛、法、僧。歸依三寶之後,要具足眾戒,戒有在家戒和出家戒。戒律之外,還要守威儀,所謂三千威儀。

3、菩薩善

第三條要發菩提心學菩薩道,菩提心說到深奧就是發成佛的心。學佛一發心,不要不敢承當,釋迦成了佛,阿彌陀佛也成了佛,而且還創造極樂世界,我們也有佛性,照樣能成佛。發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上求下化,一方面自己要學,一方面要度化眾生。深信因果,深信自己不但能了生死,也一定能成佛,如此深信不疑,必然有成就。讀誦大乘,要讀誦大乘經典,以求其解。勸進行者,學佛的人要勸告大家一起照這個法門去修行。

這三福第一條是凡夫善,第二條是小乘善,第三條是菩薩善。雖然如此分。但是觀經以天台的注解,如妙宗鈔,視此經為圓頓法門,以圓教的根器修孝養父母,就是直修本性,因為孝就是本性,有些學佛人以為孝養不過是世間法,學佛何須講這些,佛法重中道,就世間法修的孝養、事奉、慈心、修十善業,修這些世間善,改變心理,就是稱性起修,完全是從本性出發的,若知稱性而修三福,凡夫善就是圓教法門,雖是凡夫善其實是菩薩善,憑這個就能得大道,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完這三件事後,就說:「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任何一尊佛要說「淨業」都少不了這三福,必須依三福修。

丙、持佛名號

第三段是從阿彌陀經摘錄的,經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佛告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以至七日,能得一心不亂。

這段經文要注重一心不亂,根據蕅益大師的注解,持名有事持與理持,事持是不懂本性,理持懂自己的本性,以本性成佛。觀經有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理持。不論事持。理持。持到一心不亂,也分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從伏見思惑到斷見思惑都是事一心不亂,破除無明,見到本性是理一心不亂。

學人曾與學佛人談起,多說看不懂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事實上,看不懂還好,自以為懂才是真不懂,彌陀要解之所以難懂,因為書中前面蕅益祖師是依天台四種教觀注解,修什麼觀得什麼果,今日之下誰能辦到。只有持名,不論事持、理持,也能得事一心、理一心,得事一心伏住惑可生凡聖同居淨土,破見思惑可生方便有餘淨土,得理一心可生實報莊嚴淨土以及常寂光淨土。學觀經的人,往往看了前面之後,就以為可用觀想的方法,見到極樂世界,但是到了第十六觀就是持名,釋迦牟尼佛深知一般人的功夫不夠,修前面的觀法難以成就,必須修持名法門,表面看起來,持名法門比不上前面的觀想,這種想法完全錯誤,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裏說:「執持名號是至頓至圓」至頓是修這個法門馬上就能得到好處,至圓是指這個法門,不論事持,理持都能圓滿,當我們的妄念不起,名號提起來,當下這一念就是佛,念念即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就是佛,那一種法門比這還直接?所以持名念佛是最直接了當的法門。持名有持名的方法,要正助雙修,助功夫是修淨業三福,正功夫就是持名念佛,不論是個人作功課,或是在道場念佛,印光祖師有云:佛號要從心裡出來,口裡念出,耳朵聽進去。耳朵聽久了,不念也會有佛號,這是印祖開示最重要的秘訣。 雪公以前在佛七道場開示完了,總要大家老實念佛,就是要心起,口念,耳聽,這樣才是老實念佛,將來必定會成就。

修淨土宗要三資糧,深信、發願、實行。第一段的經文,讓我們瞭解世間是無常法,不能待在世間。必定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當中就要有信、願。後面兩段講的是持名正助功夫,照這樣做必定有大成就。

大家趁年假,來此學習我們同修的法門,今日世間法,出世間法的風氣都不是很純粹,現在如此,將來是否會好這很難說,要看我們發心如何。今天來的都有代表性,大家回到自己的道場,若都能稟持 雪公恩師所傳授的法,保持純粹,不管世間法變到什麼程度,出世間法流行什麼法,但是要能當生成就,必得要堅持淨土法門。我們每個人都能發生種子的作用,稟承恩師的教化,把力量發揚光大,就能轉變這個世間,這也是幫助自己修道更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