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佛学  /  二、明伦社刊论文汇集(二)  /  4 善恶知识

4 善恶知识

修学佛法,必须亲近善知识,同时又须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始能入道。远离恶知识,始不入魔。但,自古迄今,善知识不自以为善,恶知识不自以为恶,因此,辨别甚难。然而,诚于中,必定形于外,如就以下几点事实观察,则谁善谁恶,庶几可以辨得出。

世间万事不离因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部二十五史,即是因缘果报的实录。至于出世法,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但那只是本具的性德,不修行,则永远不能证得,修行始得般若解脱,是名修德。修则不离因缘果法。所以,百丈禅师答野狐禅说:“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再查儒家五经,佛法三藏,处处皆有因果事理,是故无论世出世间法,都在因果律中。凡是善知识,其对因果,必然深信,自行固然不敢违背,接引众生,亦必以此相劝,令人了解穷通得失皆由自取,期其不怨不尤,勤修福慧。

一切佛法,皆为对治众生烦恼,开发众生智慧。众生烦恼无尽,所以佛的法门无量。无尽的烦恼以贪瞋痴为最毒。无量的法门以戒定慧为总纲。修行人无论修那一宗,都必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此可知,戒是修道的根本,无戒则谈不上定慧。梵语戒名尸罗,中文译为清凉。凡夫由身口意三处造业,如火焚烧,故致烦恼无尽。戒能止恶行善,收摄乱心,如水息火,故名清凉。戒律甚多,为求清凉,为修定慧,受得愈多,当然愈好,但受戒之后,贵能持戒,如不能多持,则不如少受,不论多少,受则能持,这就是善知识。

三藏十二部法宝,是菩萨度化的依据,结集,传译,皆非凡人。大智度论说,世尊入灭后,诸大弟子结集经论时,迦叶入定观察,发现阿难尊者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便从禅定起,牵阿难出,命其勤修,直到灭结漏尽,具备三明六通,始准其参加结集工作。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大师圆寂时,告诸大众,他所翻译的经论,如不谬误,当在命终焚身之后,舌烧不坏。后来火化,果然舌相独存。隋朝智者大师听说印度有楞严经,遂向西方拜求十八年,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此经始能传入。玄奘大师亲往印度求法,沙漠,高山,野人,猛兽,历尽艰辛,更不待言。法宝来之不易,善知识必然尊重护持,绝不敢妄解,亦不敢执此经以谤彼经,更不敢把经文翻为白话,若为人讲说,必依祖师之注。

不造十恶业者,便是十善业,辨别善恶知识,也可以如是观。善知识必畏因果,必不犯戒,必然尊经护经而不敢毁。与此相反者,便是恶知识。修道之士既知善恶,则当亲近者,即亲近之,当远离者,即远离之,道业自能顺利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