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看这一首〈和孔上公初春月夜次韵〉:
上元灯火压江干,小阁氤氲入峭寒;
槛外香风晴带雪,杏花初向月中残。
诗题
古时候作诗,人家一首诗来,我就作一首诗来回报,叫做“和诗”。对方作的诗用什么韵,我还是用同样的韵,叫做“次韵”。“初春月夜”是孔上公原来作的题目;“初春”,按照农历来讲,就是正月。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七个字一句,共四句诗。绝句是一句一句讲的,作不作对子均可。
上元灯火压江干
一年有“三元”,正月十五是“上元”,七月十五是“中元”,十月十五是“下元”,这里是上元,也就是元宵节。古时候在上元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张灯结彩的,尤其在城市里,万家灯火的景色可说相当壮观。“压江干”,“江干”就是江边。从歌乐山往重庆市看,重庆市在长江岸上,不论城内城外,都挂起了许多灯笼(火),其数目之多,仿佛将整座城压住。这句是讲元宵节的盛况。
小阁氤氲入峭寒
这是写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小阁”,这里没有明说,其实就是猗兰别墅,因为这是孔上公作的诗。“氤氲”,指的是天地和合的气象,这种气象从哪儿来?从灯火来。“上元灯火压江干”,有这个景象、这种气氛,这是从天空到地上,营造出来的一种美好的气氛。这种气氛是在初春的时候,初春的空气中有一种微风,微风吹到身上,接触到人体,有一点寒意,但不寒得很过分,就叫“峭寒”。这句的意思就是:小阁有微风吹来微薄的寒气,这个寒气是由天地氤氲出来的,很适合人的身体。
槛外香风晴带雪
“槛”,在这里读“ㄐㄧㄢˋ”,指的是窗下栏杆。窗外有什么?有“香风”。“香风”又是什么?这里照应下一句的“杏花”,除了杏花以外,其实还有梅花,但这里没提到。梅花、杏花都有香气,香气被风一吹,便从窗外进来了。“晴带雪”,这写到实际的景了,户外天晴,远处高山有白雪,雪是白色的,且衬着眼前的梅花、杏花,花也有白色的。
杏花初向月中残
“杏花”是什么?按照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一种花开出来,按照次序,杏花是接在梅花之后开的。如果按照月分来讲,农历正月开的是梅花,二月开的就是杏花。虽然这么讲,但并不是说梅花开到正月三十就完全没有了,杏花一定要到二月初一才开,那太呆板了。实际上,正月的时候杏花已经准备要开花了,到二月的时候,梅花也许还有,应该是重叠起来的。
“月中”,指的是上元正月十五,就这个月来讲,过了十五就往下走了,天上的月亮一到十六就慢慢残缺了。这个“残”字,除了指月亮的残,还当“寒”字讲,这寒指的是杏花要开了。正月上元天气还是寒的(前面讲峭寒),但杏花就要初放了,唐诗有“一汀烟雨杏花寒”之句,所以杏花开放的时候天气还是寒冷的。这是和孔上公〈初春月夜〉这一首七言绝句,既是次韵(用他的韵),当然就不能超出他的韵,所以“干”、“寒”、“残”都是“十四寒韵”里的字。
全诗文法
这一首诗的文法,开头第一句“上元灯火压江干”是全诗的基础,从江边到城里,遍处都是灯火,灯火一看,就给人温暖的感觉,所以第二句说正月的寒是“峭寒”。“峭寒”就引起了“香风”,风本身不香,但风却能输送花草(如梅花、杏花)的香气。风不但送来香气,而且还有颜色,诗里是以白雪来和白色的梅花、杏花作对比。杏花虽然开始开放了,但“月中”还有寒意,不过,从这以后,天气想必是会逐渐暖和起来的。这是诗人触景生情,见到上元灯火这么暖和,心里就温暖,再眼见杏花开始要开放了,虽然还有寒意,但未来的天气定会一天天暖和起来,这是由自然气候比到人事上的气候,那个景象是充满乐观的。
雪公写作此诗是在抗战的时候,当时全国人心都是寒冷的,他借着上元的灯火,指出大家的希望,希望大家不要寒心,把心热呼起来。真正的大诗人可以看到未来,他不是消极、悲观的,他总能在逆境中看出顺境,他是乐观、开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