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诗学  /  四、述学讲演集  /  11 观海

11 观海

观海

包地涵天量自宽,茫茫八表涌涛澜;从无一象能超外,知有真源欲话难。

日月虚空圆镜印,蛟龙世界万宫蟠;人间列国衣裳会,几片东流聚沫团。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有八句,每两句是一副对联,合起来就有四副对联,文法还是依循“起承转合”的规则。先看诗题--〈观海〉,这个“海”不是指太平洋,也不是指大西洋,不是我们地球上任何一个海,但是任何一个海却都可以拿来作观(一种用功的方法)。

 

起联

第一联——“包地涵天量自宽,茫茫八表涌涛澜”。这海特别,不但把整个地球都包起来了,而且天空也涵在里面。因为它能够包地涵天,所以这个海的“量”非常宽大,绝非普通。我们地球上的陆地,其实都是被海包起来的,所以称为“洲”(从水里面冒出来的一块陆地),这样说来,地球上的海也都是“包地”。然而,诗中的海除了包地,还“涵天”,把天空所有的一切景象都涵在里面,所以才叫“量自宽”。

“茫茫八表涌涛澜”。“茫茫”,表示看不到边际;“八表”是东西南北再加上四隅。“涌涛澜”,涛是大浪,澜也是大浪,涛澜表示大浪连绵不断。这些涛澜不但在八方之内,也在八方之外,都在那儿汹涌的奔流,这是形容海的容量没有极限。

 

颔联胫联

第二联——“从无一象能超外,知有真源欲话难”,这是承著上一联而来的。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物象,能超出海外,因为海本来就没有“外”可言。

“知有真源欲话难”,诗人知道海的源头,源头在哪儿呢?却难以说出来。这就像陶渊明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想辨别真意是真是假,但言语太有限,无从表达。这就是佛经里所讲的“言语道断”,你用言语一说出来,“道”就没有了,就不是那个“道”。诗中讲“真源”,这是不得已,勉强用“真源”二字来表示,但“真源”的内涵、本意是什么?则说不出来。

既然说不出来,就用“烘云托月”的办法来表现,让大家悟。诗云:“日月虚空圆镜印”。前面讲“涵天”,这里就照应“涵天”,日月(包括所有星辰)都在天空里面,除此之外,还有“虚空”,就是现代人讲的太空。“圆镜印”,日月星辰、整个太空,都在这个海(以“圆镜”比喻)当中。

这就是佛法里的“海印三昧”,在大定之中,心能像大海映照大千世界。另外,佛法的唯识学讲“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凡夫众生学佛修行,就是要把第八识中的无明种子去干净,这样就能“转识成智”,成为“大圆镜智”。诗中的“圆镜”,就是“大圆镜智”,日月虚空都能在大圆镜智中被印现出来。

“蛟龙世界万宫蟠”,海除了把日月虚空涵在里头,还涵纳了蛟龙世界(龙宫)。龙宫在哪儿?龙宫在海里,佛经里讲的龙宫、龙王,多得数不清,所以用“万”来表示数目之多。在海里,每一个龙王都有他的宫殿,龙的身体蟠在龙宫里面,龙王、龙宫的数目多得数不清。

以上是第三联的内容,试着把“真源”(体)的“相”描述出来,说它包含日月虚空,也包含蛟龙世界。

 

结联

到了第四联,归结到人世间了,诗云:“人间列国衣裳会,几片东流聚沫团”。“列国”是“东周列国”,指的是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春秋时代,最初创霸业的是齐桓公,他因得管仲辅佐,所以能成就霸业。当时,齐桓公召开“衣裳会”,把各国君主召集起来,请大家穿着礼服开会,决定天下大事,解决各国间的纷争。当时他标举“尊王攘夷”的口号,请各国君主尊崇周天子,并联合抵抗外族的侵略,这是齐桓公了不起的功业。诗中举“衣裳会盟”,是泛指世间一切了不起的功业。

“几片东流聚沫团”,历史上每个朝代的辉煌事业,不过就像东流入海的河水上,那一片片的泡沫团而已。《金刚经》云:“梦幻泡影”,“梦幻泡影”就是“沫团”,它是临时聚起来的,数量不多,只有几片。我们读历史的时候,觉得“二十五史”中的事情很多,但是在海里一观的结果,不过就像临时聚合的沫团而已,很快又消灭了。

这个海是什么呢?这海就是“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涵盖一切,但是我们现在这第八识不管用,你必得学中国文化,学佛法,先觉悟,然后按照圣人所讲的方法,一步一步去开发,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才有大利用。“观海”观的就是这个,从观世间的海,到观我们的第八识,一直观察到“大圆镜智”。

这“圆镜海”是无穷无尽的,《楞严经》里说,整个虚空到了“大圆镜智”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天空里一样,那么渺小。大家现在学佛,求觉悟,就要努力下功夫,等到获得印证的时候,你的境界就提升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