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诗学  /  四、述学讲演集  /  6 台俗重阳祀祖气候犹热

6 台俗重阳祀祖气候犹热

各位同学:这两个小时,我跟各位讲几首雪庐老人的诗。雪庐老人是我们台中佛教莲社的导师,姓李,籍贯山东济南,民国三十八年来到台湾,一来就到了台中,不久,就创办了台中莲社,后来又创建好几个联体机构。一方面弘扬佛法,一方面讲中国文化。雪庐是他老人家的号,我们是他老人家的学生,都称呼他雪庐老人,有时候就称呼为雪公。他老人家从小就学诗、学儒,后来又学佛。

老人一生所作的诗非常多,据雪公自己说,从十几岁开始学诗,到四十岁的时候,诗作已将近一万首。其中有很多诗是在讥刺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抗战时期,雪公在四川。山东是沦陷区,老师家里的人恐怕那些诗被日本人发现了,招来麻烦,就都把它烧掉了,留下来的,还有好几百首,这是在四十岁以前的诗。

四十岁以后,一直到台湾来,作的诗一时也算不出来有多少,大约可分成五大类,现在都已印出来,名《雪庐诗集》,共上下两大册。

 

台俗重阳祀祖气候犹热

今天我准备跟各位讲四首诗,有的是老人早期作的,有的是到台湾来才作的。先看第一首——〈台俗重阳祀祖气候犹热〉:

挥扇登高天气新,归来禴祭有多邻;
瀛洲净土时行夏,不受西风半点尘。

先讲题目。台俗是台湾风俗,指的是“重阳”。什么叫“重阳”?即阴历九月九日。按照中国儒家的经典,伏羲氏画八卦,他开始画卦的时候,就是两画,一画,是横的,代表“阳”,再一横画,中间断了的,代表“阴”。一画叫做“阳”,第二画叫做“阴”。“阳”有“老阳”、“少阳”之分,“阴”有“老阴”、“少阴”之别。“老阴”不必讲,这里讲“阳”。“老阳”之数为九,“老阳”就是九这个数目字,九月九日,两个九,两个九都代表“阳”,所以叫“重阳”。

中国“重阳节”的风俗是要登高,最早的时候是为了避灾难的。《续齐谐记》说,费长房预言,九月九日这一天,桓景家中有灾难来,必须全家登山,才可以避免。到后来,就变成文人登高作诗的雅事了。风俗是会演变的,在台湾,重九这一天要祀祖,就是祭祀祖先,这与内地的登高就不同了。

诗题又云“气候犹热”,这又是比较特别了。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北方,重九这一天已经是秋天,天气已经逐渐冷了,可是在台湾“气候犹热”,显见两地气候的差异。

至于重阳祀祖这个风俗,好不好呢?就祭祀祖先来讲,是桩好事情。为什么祭祖啊?为了报答祖宗对于子孙的恩德。我们在世间修道,最重要的便是要知恩报恩。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学佛要开悟、得到“真我”,没有这个身体不行,如果连身体都没有,到哪儿去学佛呢?既然我们的生命是从父母来的,知恩报恩就是要祭祀祖宗。

 

挥扇登高天气新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的近体诗。有四句,每句七个字。

第一句“挥扇登高天气新”。重阳这一天,台湾气候还是很热,所以一开头就是“挥扇”。“挥扇”还不算,还要“登高”,因为山上气候凉爽。“天气新”,在这里讲的是“秋天”。为什么说天气“新”呢?这是对照大陆来讲的。大陆在重阳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雪公是从大陆山东来的,他来到台湾,觉得这里的天气很新鲜,到了重阳这一天,天气还这么热,还要挥扇、登高,所以说“天气新”。

 

归来禴祭有多邻

第二句“归来禴祭有多邻”。前面第一句是“起”,这一句是“承”。“归来”就是承著第一句的“登高”来的,登高回来了,便进行祭祖。古时祭祀,最隆重的祭品是用“太牢”(牛);“禴祭”是比较简化一点的,供品不用“太牢”,有时只用地上采的野菜。

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易经》有六十四卦,第六十三卦有个“既济卦”,“既济卦”里有两句话:“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意思是说,东邻用太牢(杀牛)来祭祀,却不如西邻的“禴祭”来得隆重。为什么呢?这两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实受其福”。西邻禴祭实实在在“祭则得福”,为什么呢?祭祀的意义不在祭品的丰富与否,而是要看祭祀的人有没有知恩报本的诚心。有这诚心,就算用很简单的祭品来祭祀,也能得到福报。“归来禴祭有多邻”,登高回来,用简单隆重的方式表达自己报恩的孝道,这是有德之人。《论语》曰:“德不孤,必有邻”。这个有德之人不只一家,雪公在台湾看的时候,是家家如此,家家都在祭祀。正因为不只一家有道德,所以说“有多邻”。

 

瀛洲净土时行夏

第三句一转,曰:“瀛洲净土时行夏”。“瀛洲”就是台湾,过去讲“瀛洲”是指神仙住的地方,此处则意谓台湾是个宝岛,住在宝岛的人就跟神仙一样有福。老师作这首诗的时候,世界局势比较乱了,台湾也乱了,不过,相对之下,台湾在全世界来说还算是净土。“时行夏”,台湾这时候还是“行夏”。

“夏”是“夏历”,我们现在农历还是行夏(夏朝的)历。大家看看民间用的农民历,古时叫皇历,其中的正月是夏历的正月,所以是“行夏之时”(出《论语》)。

此外,“行夏”还可以解释为:台湾在重阳的时候,气候犹热,就好像还是夏天一样。再者,根据这首诗的第二句,由于台湾人在重阳之日“禴祭”,懂得报恩,所以内心就清净,有道德。因为心净则土净,故称台湾为净土。

 

不受西风半点尘

第四句“不受西风半点尘”,是这首诗的结论。“西风”是秋天吹的风,在内地,西风一吹天气就冷了,而这里(台湾)的气候却还像夏天一样。在台湾,重九的气候仍是夏天,既是夏天,西风就吹不过来。在内地,乡村里西风一吹,地上的尘土就跟着风吹起来了,尘土吹在人的面上、身上,把我们的人身都污秽了。而在台湾,重九不但不吹西风,连半点灰尘都没有。这一句话,把“净土”、“禴祭”、“有道德”,一直到天气行夏,都贯穿起来了。以上,是这首诗的文法。

 

诗的言外之意

接着,我们来看这首诗的“言外之意”。要知道,作诗必得要有寄托,有含意,有见识,诗人的眼光跟普通人不同,所以读诗不能仅就字面意义理解。诗中的“西风”,其实意指“西化”。民国初年,很多学术界的人都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所讲的礼教会吃人。

跟各位说,儒家讲礼其实就跟佛家讲戒一样,儒家的礼就是佛家的戒。学礼、学戒就是教我们能够定下心来,这个“定”不是我们在家里盘起腿打坐入定,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随时都能心安。

提倡“全盘西化”的人,主张外国人的教育,孩子从儿童时期开始,就顺着他的习气发展,不论他爱好玩水或爬树,都顺着他,这样教出的儿童,一切规矩都不守,只顺着自己的个性发展,而这个个性却是我们众生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这便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不是如此,中国文化讲“礼乐”。“礼”是要求自己谦卑,并且尊重他人。“乐”是和谐,处处跟人家保持和谐,就像一家人一样。

我们中国文化从伏羲氏开始,一直到民国时代,中间政治虽然有很多变化,也亡了好几个朝代,但是文化始终是绵延不绝的,原因就在这个“礼乐”。“礼乐”人人都可以学,学到极处,到最高境界,就是出世法,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心性开发出来,各位自己往这上面学,自然就能够体验。

所谓“不受西风半点尘”,是雪公对于“全盘西化”的主张不以为然,但是不能讲得那么明显,所以用比喻来表达。其实,这首诗每一句都是用比喻的,每一句都有含意。“天气新”,是拿台湾的重阳对比大陆的天气才显出一个“新”字。“禴祭”则含蕴著祭祀的品德,知恩报恩。“行夏”,行夏之时。夏朝禹王时代,人们都知道知恩报恩,诚心诚意祭祀自己的祖宗,这是华夏,是真正的中国人。台湾当时还保有这种淳良的风气,不管人家怎么提倡西化,都不接受西风。所以台湾人的心里不受污染,是净化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