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阳前夕野望
下面看第三首七言绝句--〈重阳前夕野望〉:
落木飞云逐涧流,
重阳天气入高秋。
菊花明日新霜降,
应看山山插满头。
重阳是农历九月九日,“阳”是什么呢?按照《易经》的说法,“六”代表阴,“九”代表阳,“九”是阳爻,“六”是阴爻。农历九月九日,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古来,诗人都喜欢在两个节日作诗,一个是清明节,一个是重阳,因为在这两个节日诗人感想最多。这首诗题为〈重阳前夕野望〉,说的是在重阳节前一天,到野外远望的心情。
诗句讲要
第一句“落木飞云逐涧流”。“落木”是什么呢?到了秋天,树木的叶子往下飘落了,这就点出了时令。“飞云”,形容叶子纷纷落下来,仿佛云往下飞一样。飞到那儿去呢?“逐涧流”,飞到山涧里面,随着流水流走了。试看,“逐涧流”这三个字,语气多么活,用字多么响亮。
下面一句“重阳天气入高秋”,是承著上面一句而来。“重阳”,就是农历九月九日。“高秋”就是秋天,中国古来称农历七月为“初秋”,八月是“中秋”,九月是“季秋”,也叫“高秋”或“晚秋”。重阳节来临时,季节已经进入深秋,天气很寒冷了。
第三句“菊花明日新霜降”。雪公到野外,眺望四周景色,鲜艳的菊花吸引了他的视线。在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最欣赏菊花,为什么呢?因为它像一个气节非常好的人,越是下霜的时候,开得越茂盛。雪公望见菊花,想到明天就是重阳了,大地将会开始降霜。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有个节气叫“霜降”,大约是在农历九月,这时候大地会开始降霜,一降霜,就是菊花开得最好的时候。
最后一句“应看山山插满头”。“山山”就表示不只一座山。“插满头”,这并非意指九九登高采菊花插在头上,这样解释气象太小,应该解释为“满山遍野都开满菊花,好像朵朵都插在山头上一样”,这样气象就宽阔多了。
诗意旨趣
略释诗的大意之后,试问,雪公到野外望见菊花,而心中希望的是什么?希望菊花满山盛开,希望乱世中能出现更多有气节的人。菊花不同于其他的花,其他的花都在秋天凋零,唯有它依然绽放。这正如遭逢乱世,众人相继失业,没有能力的人就去偷、去抢,有能力的人就不惜任何手段,去跟别人进行争夺。这就是变节的小人。
雪公在这首诗中,就是以气候的严寒比喻恶势力,以菊花比喻乱世中不屈服于恶势力,在艰难困苦中更加勇敢、坚定、有志气的人。如果乱世中这样的人越多,世间就越充满光明的希望。细读此诗,雪公正是藉诗言志啊!
四、游阿里山
三首绝句都已讲完,由于时间有限,以下两首五言律诗不能详细讲。请大家特别注意诗文的严谨结构,依然是“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而且气象也更为宏阔了。这两首律诗的内容比较轻松一点了,因为描写的纯粹是游览的感想。诗题是〈游阿里山二首〉,先看第一首:
飞车百洞穿,乔木半空悬。
绝顶凉如水,繁阴碧似烟。
名山怀古意,枯干再春年。
安得携书隐,林间屋数椽。
这首诗是描写上阿里山的情景。大意是说:车行上阿里山,途中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山洞。在车中从山下往上看,许多高大的树木好像悬在半空中。到了山顶,身心感到一阵清凉;树木茂密的枝叶,仿佛一片碧绿的烟雾。身处在这名山之中,内心不禁兴起思古幽情;那些看来干枯的大树,其实仍然蕴藏生机,等待春天来时抽发新叶。何时能携带着我爱读的书,在山林之间建筑几幢小屋,过著清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呢?
雪公在此处是以诗言志,借由描绘上山沿途所见景致,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想。
第二首诗是描写上山后的第二天清早,去观赏山中日出、云海的感受:
尚有前山峻,四更登极峰。
群星掩烂彩,一曜焕金容。
别有人间世,才闻野寺钟。
俯身云万壑,滚滚欲腾龙。
第一句“尚有前山峻”,就是照应前面第一首的“绝顶凉如水”。前一首提及到了绝顶了,这首则说还有更高的山。第一句是远看,接着便有所行动了,诗云:“四更登极峰”。为了看日出,四更时分就起床,一路往山顶上去。
一到山顶,“群星掩烂彩”,看见满天的星斗,不过,没多久,天边就出现万道灿烂的霞光。“一曜焕金容”,此时,太阳突然就升上来了,万丈光芒,把山上其他的色彩都压了下去。
看到早晨日出的景色,这时候发感想了,诗云:“别有人间世,才闻野寺钟”。这独特的风景,在一般平地上是看不到的,只有在这高山顶上,天色刚明,寺庙开始作课、敲钟的清晨,才能得见。
“俯身云万壑,滚滚欲腾龙”,在极峰之上看见日出之后,低头往下,看见了云海,云海之下则是看不见的大片山谷。一想到海,就觉得云海里一定有龙,滚滚的云浪在那里翻滚,仿佛海里的龙就要腾空而起一般。
这有什么涵义?这仍是老人藉诗言志,他希望人世间有“龙”出现,“龙”代表什么?代表“圣人”。意即圣人若是能如“飞龙在天”一般,登上“九五之位”,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必能安定、太平。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两首诗不能细讲了。各位自己多念、多诵,相信就能领会其中的真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