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陽前夕野望
下面看第三首七言絕句--〈重陽前夕野望〉:
落木飛雲逐澗流,
重陽天氣入高秋。
菊花明日新霜降,
應看山山插滿頭。
重陽是農曆九月九日,「陽」是什麼呢?按照《易經》的說法,「六」代表陰,「九」代表陽,「九」是陽爻,「六」是陰爻。農曆九月九日,有兩個九,所以叫「重陽」。古來,詩人都喜歡在兩個節日作詩,一個是清明節,一個是重陽,因為在這兩個節日詩人感想最多。這首詩題為〈重陽前夕野望〉,說的是在重陽節前一天,到野外遠望的心情。
詩句講要
第一句「落木飛雲逐澗流」。「落木」是什麼呢?到了秋天,樹木的葉子往下飄落了,這就點出了時令。「飛雲」,形容葉子紛紛落下來,彷彿雲往下飛一樣。飛到那兒去呢?「逐澗流」,飛到山澗裡面,隨著流水流走了。試看,「逐澗流」這三個字,語氣多麼活,用字多麼響亮。
下面一句「重陽天氣入高秋」,是承著上面一句而來。「重陽」,就是農曆九月九日。「高秋」就是秋天,中國古來稱農曆七月為「初秋」,八月是「中秋」,九月是「季秋」,也叫「高秋」或「晚秋」。重陽節來臨時,季節已經進入深秋,天氣很寒冷了。
第三句「菊花明日新霜降」。雪公到野外,眺望四周景色,鮮豔的菊花吸引了他的視線。在古代詩人中,陶淵明最欣賞菊花,為什麼呢?因為它像一個氣節非常好的人,越是下霜的時候,開得越茂盛。雪公望見菊花,想到明天就是重陽了,大地將會開始降霜。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有個節氣叫「霜降」,大約是在農曆九月,這時候大地會開始降霜,一降霜,就是菊花開得最好的時候。
最後一句「應看山山插滿頭」。「山山」就表示不只一座山。「插滿頭」,這並非意指九九登高採菊花插在頭上,這樣解釋氣象太小,應該解釋為「滿山遍野都開滿菊花,好像朵朵都插在山頭上一樣」,這樣氣象就寬闊多了。
詩意旨趣
略釋詩的大意之後,試問,雪公到野外望見菊花,而心中希望的是什麼?希望菊花滿山盛開,希望亂世中能出現更多有氣節的人。菊花不同於其他的花,其他的花都在秋天凋零,唯有它依然綻放。這正如遭逢亂世,眾人相繼失業,沒有能力的人就去偷、去搶,有能力的人就不惜任何手段,去跟別人進行爭奪。這就是變節的小人。
雪公在這首詩中,就是以氣候的嚴寒比喻惡勢力,以菊花比喻亂世中不屈服於惡勢力,在艱難困苦中更加勇敢、堅定、有志氣的人。如果亂世中這樣的人越多,世間就越充滿光明的希望。細讀此詩,雪公正是藉詩言志啊!
四、遊阿里山
三首絕句都已講完,由於時間有限,以下兩首五言律詩不能詳細講。請大家特別注意詩文的嚴謹結構,依然是「起承轉合」,層次分明,而且氣象也更為宏闊了。這兩首律詩的內容比較輕鬆一點了,因為描寫的純粹是遊覽的感想。詩題是〈遊阿里山二首〉,先看第一首:
飛車百洞穿,喬木半空懸。
絕頂涼如水,繁陰碧似煙。
名山懷古意,枯幹再春年。
安得攜書隱,林間屋數椽。
這首詩是描寫上阿里山的情景。大意是說:車行上阿里山,途中經過了一個又一個山洞。在車中從山下往上看,許多高大的樹木好像懸在半空中。到了山頂,身心感到一陣清涼;樹木茂密的枝葉,彷彿一片碧綠的煙霧。身處在這名山之中,內心不禁興起思古幽情;那些看來乾枯的大樹,其實仍然蘊藏生機,等待春天來時抽發新葉。何時能攜帶著我愛讀的書,在山林之間建築幾幢小屋,過著清閒自在的隱居生活呢?
雪公在此處是以詩言志,藉由描繪上山沿途所見景致,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想。
第二首詩是描寫上山後的第二天清早,去觀賞山中日出、雲海的感受:
尚有前山峻,四更登極峰。
群星掩爛彩,一曜煥金容。
別有人間世,纔聞野寺鐘。
俯身雲萬壑,滾滾欲騰龍。
第一句「尚有前山峻」,就是照應前面第一首的「絕頂涼如水」。前一首提及到了絕頂了,這首則說還有更高的山。第一句是遠看,接著便有所行動了,詩云:「四更登極峰」。為了看日出,四更時分就起床,一路往山頂上去。
一到山頂,「群星掩爛彩」,看見滿天的星斗,不過,沒多久,天邊就出現萬道燦爛的霞光。「一曜煥金容」,此時,太陽突然就升上來了,萬丈光芒,把山上其他的色彩都壓了下去。
看到早晨日出的景色,這時候發感想了,詩云:「別有人間世,纔聞野寺鐘」。這獨特的風景,在一般平地上是看不到的,只有在這高山頂上,天色剛明,寺廟開始作課、敲鐘的清晨,才能得見。
「俯身雲萬壑,滾滾欲騰龍」,在極峰之上看見日出之後,低頭往下,看見了雲海,雲海之下則是看不見的大片山谷。一想到海,就覺得雲海裡一定有龍,滾滾的雲浪在那裡翻滾,彷彿海裡的龍就要騰空而起一般。
這有什麼涵義?這仍是老人藉詩言志,他希望人世間有「龍」出現,「龍」代表什麼?代表「聖人」。意即聖人若是能如「飛龍在天」一般,登上「九五之位」,治理天下,那麼天下必能安定、太平。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兩首詩不能細講了。各位自己多念、多誦,相信就能領會其中的真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