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诗学  /  四、述学讲演集  /  4 己未冬至月当头

4 己未冬至月当头

二、己未冬至月当头

现在看第二首--〈己未冬至月当头〉,还是七言绝句。

己未年,是指民国六十八年,雪庐老人是在这年作这首诗的。这年的冬至这天,月当头,什么叫“月当头”呢﹖是说深夜十二点,没有下雨的时候,天空里也没有云,人站在屋子外面,月亮正好在头顶上,地上也没有影子。一年之中,很难得遇到这样“月当头”的机会,他老人家在民国六十八年冬至那一天,遇到月当头了,老人家触景引发了写诗的灵感,就作了这首诗:

寒宵散步独披裘,

一院清光似水流。

天地茫茫往还少,

百年容易月当头。

诗句讲要

这四句也是起承转合。

第一句“寒宵散步独披裘”。“宵”是什么呢?有月亮的晚上才叫做“宵”,“寒宵”就是冬天有月亮的夜晚,这两个字先标明时间。“散步”,诗人在冬天有月亮的深夜,从屋子里出来散步。“独披裘”,这一句的诗眼就在这“独”字上面,夜里没别人,一个人独自跑到屋子外面散步。“披裘”是什么呢?

“裘”是皮衣。你想像诗人在冬至的深夜,散步到外头看月亮,既是“披裘”,可见夜间很寒冷,不是那么舒服的。

第二句“一院清光似水流”,这是承接第一句来的,也紧扣“月当头”来描写。“一院清光”,“一院”就是满院,“清光”指的是月光。天空里由于没有一点云彩,所以月亮显得很清净,月光照在头上,不但连影子也没有,而且院子里其他的景物在月光下也没有影子。清光(月光)是抽像的,这里把它形象化,用“似水流”来形容,好像水在那儿流动。

第三句“天地茫茫往还少”,这是一二句“起承”之后的“转”。作诗海阔天空,你怎么转都可以,但是有一个原则,不能与第一句毫无关系,所以他还是扣著“寒宵散步”在发挥,在抒发感想。“天地茫茫”,是说天地那么深远,无法测量。在这样的大环境底下“往还少”,互相来往的朋友很少。

“百年容易月当头”,诗人在这个环境之下,一个人在院子里散步,看见“月当头”,就一般人来讲,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就诗人自己的感想来讲,“月当头”是很容易的。因为他老人家在民国六十八年时,已经九十一岁了,他说我在快到一百岁的时候,看到“月当头”容易,百年的光阴过去也容易,然而却是“往还少”。这一句,大家可以参一参,为什么“往还少”呢?

雪公真正意思是指,那时候不懂、不接受中华文化的人已经很多、很普遍了,而学佛学得很纯粹的,也不多了。合上第一句,雪公独立于茫茫天地之间,心境如何,各位自己想想。

 

诗意旨趣

雪公民国三十八年到台中来,虽然在这里讲儒家、佛家的经典,教大家精进修持,但真能接受的人,还是很少啊!在台湾,学佛的人跟不学佛的人不能成比例,这正是老人家“天地茫茫往还少”所感叹的。

其实不只是台湾,现在全世界对于佛法、中华文化,懂的人太少;不但懂的人少,就是跟他们讲,他们也都是抱持一种反对的态度,不能接受。这样看起来,茫茫宇宙,能到这儿来听雪公传授纯正佛法或儒家学术的人,太少太少了。

老人家借着诗的艺术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整首诗到“百年容易月当头”这一句,意旨就完整、明白地呈现出来了,在结构上就是“起承转合”的“合”。

 

君子学诗

天地宇宙现在整个都在迷惑颠倒中,都不能觉悟,在这个浊恶的世间,我们必须像前文第一首诗所说的,以松树、竹子为榜样,立志学道。立志学道做什么呢﹖我们不但自己要求觉悟,也要帮助别人都能觉悟。

在今日之下,专就台湾来讲,如果真正爱护两千三百万人的话,就应该教台湾所有的人都朝这个方向去学习,学习佛法和儒家文化那种舍己为人、成全大我的思想,如此一来,台湾的境界必能立刻转变。

今天听到了雪公“天地茫茫往还少”的感叹,我们就要立志好好钻研儒佛的文化,并且把它传播出去,这才是真正在爱台湾,真正在为台湾所有人的好处着想。以上就是这首诗的全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