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己未冬至月當頭
現在看第二首--〈己未冬至月當頭〉,還是七言絕句。
己未年,是指民國六十八年,雪廬老人是在這年作這首詩的。這年的冬至這天,月當頭,什麼叫「月當頭」呢﹖是說深夜十二點,沒有下雨的時候,天空裡也沒有雲,人站在屋子外面,月亮正好在頭頂上,地上也沒有影子。一年之中,很難得遇到這樣「月當頭」的機會,他老人家在民國六十八年冬至那一天,遇到月當頭了,老人家觸景引發了寫詩的靈感,就作了這首詩:
寒宵散步獨披裘,
一院清光似水流。
天地茫茫往還少,
百年容易月當頭。
詩句講要
這四句也是起承轉合。
第一句「寒宵散步獨披裘」。「宵」是什麼呢?有月亮的晚上才叫做「宵」,「寒宵」就是冬天有月亮的夜晚,這兩個字先標明時間。「散步」,詩人在冬天有月亮的深夜,從屋子裡出來散步。「獨披裘」,這一句的詩眼就在這「獨」字上面,夜裡沒別人,一個人獨自跑到屋子外面散步。「披裘」是什麼呢?
「裘」是皮衣。你想像詩人在冬至的深夜,散步到外頭看月亮,既是「披裘」,可見夜間很寒冷,不是那麼舒服的。
第二句「一院清光似水流」,這是承接第一句來的,也緊扣「月當頭」來描寫。「一院清光」,「一院」就是滿院,「清光」指的是月光。天空裡由於沒有一點雲彩,所以月亮顯得很清淨,月光照在頭上,不但連影子也沒有,而且院子裡其他的景物在月光下也沒有影子。清光(月光)是抽像的,這裡把它形象化,用「似水流」來形容,好像水在那兒流動。
第三句「天地茫茫往還少」,這是一二句「起承」之後的「轉」。作詩海闊天空,你怎麼轉都可以,但是有一個原則,不能與第一句毫無關係,所以他還是扣著「寒宵散步」在發揮,在抒發感想。「天地茫茫」,是說天地那麼深遠,無法測量。在這樣的大環境底下「往還少」,互相來往的朋友很少。
「百年容易月當頭」,詩人在這個環境之下,一個人在院子裡散步,看見「月當頭」,就一般人來講,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就詩人自己的感想來講,「月當頭」是很容易的。因為他老人家在民國六十八年時,已經九十一歲了,他說我在快到一百歲的時候,看到「月當頭」容易,百年的光陰過去也容易,然而卻是「往還少」。這一句,大家可以參一參,為什麼「往還少」呢?
雪公真正意思是指,那時候不懂、不接受中華文化的人已經很多、很普遍了,而學佛學得很純粹的,也不多了。合上第一句,雪公獨立於茫茫天地之間,心境如何,各位自己想想。
詩意旨趣
雪公民國三十八年到臺中來,雖然在這裡講儒家、佛家的經典,教大家精進修持,但真能接受的人,還是很少啊!在臺灣,學佛的人跟不學佛的人不能成比例,這正是老人家「天地茫茫往還少」所感嘆的。
其實不只是臺灣,現在全世界對於佛法、中華文化,懂的人太少;不但懂的人少,就是跟他們講,他們也都是抱持一種反對的態度,不能接受。這樣看起來,茫茫宇宙,能到這兒來聽雪公傳授純正佛法或儒家學術的人,太少太少了。
老人家藉著詩的藝術所要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整首詩到「百年容易月當頭」這一句,意旨就完整、明白地呈現出來了,在結構上就是「起承轉合」的「合」。
君子學詩
天地宇宙現在整個都在迷惑顛倒中,都不能覺悟,在這個濁惡的世間,我們必須像前文第一首詩所說的,以松樹、竹子為榜樣,立志學道。立志學道做什麼呢﹖我們不但自己要求覺悟,也要幫助別人都能覺悟。
在今日之下,專就臺灣來講,如果真正愛護兩千三百萬人的話,就應該教臺灣所有的人都朝這個方向去學習,學習佛法和儒家文化那種捨己為人、成全大我的思想,如此一來,臺灣的境界必能立刻轉變。
今天聽到了雪公「天地茫茫往還少」的感嘆,我們就要立志好好鑽研儒佛的文化,並且把它傳播出去,這才是真正在愛臺灣,真正在為臺灣所有人的好處著想。以上就是這首詩的全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