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颂八首
现在就入正题——“雪庐诗选读”。雪庐是他老人家的德号,我们身为学生的人,都称呼雪庐老人,或者简称雪公。这里所选取的诗,是雪庐老人作的〈菊颂〉八首。“菊”是菊花,“颂”是什么呢?在《诗经》里,“颂”是其中的一种体裁,是用在祭祀方面的。古代周天子以及各国诸侯在祭宗庙时,需要音乐配合赞美的诗篇,而所谓“颂”体,就是用来颂扬祖先功德的。〈菊颂〉既然属于“颂”体的一种,就有“赞美”的意思,意即“赞美菊花”。为什么赞美菊花呢?因为它不凡、不俗。一年四季当中,普通的花总在温和的天气开放,但遇到天气寒冷的时候,花就开不出来了。唯有菊花,到了深秋,天气很冷了,仍然开得很茂盛。
正因为如此,诗人便拿菊花来比喻有德的君子,即使身在乱世,世间道德沦丧,仍然保持他的本来面目,不改变初衷。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是作诗常用的法则。雪庐老人赞美菊花的诗作很多,这是其中的八首。这八首是“联章体”。每一首是一个意思,不能重复,虽然不能重复,可是有连带关系,讲的都是菊花。第一首从这个角度来赞美,第二首又从另外的角度来赞美,八首就从八方面来赞美,可以说将菊花赞美到超乎寻常了。
八首之一
这〈菊颂〉八首是近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各有五、七言之别。这八首是七言绝句。先看第一首:
霜天落木塞鸿哀,阡陌萧条枯草莱。久厌西风专肃政,黄英不屈抗颜开。
这一首有四句,是七言绝句。中国的学问,作文章、作诗都讲究法度或章法,文章不管是长是短,必得有“起承转合”。“起”是开头的一段,起头之后接着就“承”接,然后一“转”,最后再结“合”起来。诗也是如此,四句诗,开头这一句叫“起”,第二句叫“承”,第三句一“转”,第四句就“合”起来了。
霜天落木塞鸿哀
我们先看第一句——“霜天落木塞鸿哀”。“霜天”,是指“下霜的天气”。“落木”,“木”是树木,一切树木用“木”作代表;“落”是指树木的叶子飘落下来了。杜甫在〈九日登高〉中曾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他那时候住在四川,看到长江三峡上面的一片森林,众多树木的叶子都纷纷飘落。所以,“萧萧”指天气下霜时,所有树木的叶子飘落的状况。“塞鸿”,“鸿”就是鸿雁;“塞”,指的是塞外。
鸿雁在春天的时候,由湖南衡阳一带飞到北方去,到了秋天,北方天气冷了,就从北方飞到南方来过冬。“塞鸿”就是秋天从塞外的荒寒地带飞到南方来的鸿雁。鸿雁在天上飞的时候,叫声听起来令人哀伤,“哀”就是个状声词。牠们飞过天际的时候,叫声好像在说:“啊!好冷啊!”整句来看,这一句利用景物(落木、塞鸿),把秋天的环境、气候都点出来了。没有“霜天落木塞鸿哀”,就显不出菊花的不畏寒冷,为了赞美菊花,先把菊花开放的时节、环境写出来,这叫“烘云托月”。
阡陌萧条枯草莱
第二句——“阡陌萧条枯草莱”。“阡陌”是什么呢?就是农田之间的小路,这是大地上的景。“阡陌萧条”,是说因为天气很冷,所以农人种的作物都没有了。至于“莱”是什么呢?“莱”是一种野草,生命力很强,在普通寒冷的时候,它照样能够生长,但是冷到非常严重的时候,“莱”也会随之枯死。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因为天气寒冷,没有农人在田里耕作,因此田野里都看不到农作物,大地一片萧条。由于天气实在太冷,所以原本生命力很强的莱草也枯死了。这第二句是承接第一句来的,说的是大地环境。
久厌西风专肃政
这样的环境怎么来的?是谁造成这个环境?第三句一转,诗人说:“久厌西风专肃政”。一年四季有四种风,春天吹的是东风,这种风很柔软,有暖气。夏天吹的是南风,南风就热了。秋天吹的是西风,讲到西风便有肃杀之气,因为它会带来寒气。这种寒气造成整个环境,不论植物、动物,都变成凋落、枯萎,这么说来,西风受不受欢迎呢?不受欢迎﹗所以说“久厌”。厌恶不是一天,已经很久了。厌恶西风什么呢?“专肃政”。这是把大的环境比作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政事谁来治理呢?由西风来专政。它用肃杀之气来治理国家,结果造成了万物萧条的局面。
读诗至此,不禁要问:对于西风的“专肃政”,是谁在“久厌”呢?是“菊花”。菊花对西风已经厌恶很久了,厌恶它专门用暴政和肃杀的政策来进行统治。在古代,国家办考试都在春天,而处置罪犯、执行刑法,则在秋天。所以司法官叫秋官,考试委员叫春官;春官是给人恩德的,秋官则是给人惩罚的。诗人的意思是说,西风就像秋官一样,完全用刑法来办政治,让人畏惧,所以大地就显出萧条的景象。
黄英不屈抗颜开
对于西风的“专肃政”,只有菊花深表不满,所以第四句说:“黄英不屈”。“黄英”就是菊花,唯有菊花不屈服于西风的肃杀之气。“抗颜开”,“颜”指的就是西风,就是肃政。古时候暴君在位,真正的忠臣必会劝谏君主;谏一次不听,再谏,再谏仍不听,还是不放弃。君主被惹得心里不高兴,脸色就变了,发出怒气来。如果君主发怒动气,显出不悦的脸色,做臣子的仍然犯颜(抗颜)直谏,就是有气节的忠臣。菊花怎么对抗西风呢?开花。其他草木在西风中都凋落了,华也不开了,只有菊花不怕西风的冷面孔,还是开的很好。这是它久厌西风,心里不屈服,就加以对抗的举动。
雪公作这一首,是藉西风来比喻人事。比喻什么呢?我们中国讲教育,讲师道,如果在一个好老师的座下学习、受教,就说如同坐在春风之中那样享受。为什么呢?老师引导我们学道,引导我们做人,引导我们成为圣贤,引导我们解决生死问题,就像春风吹拂在身上,令人身心舒畅。西风不是如此,雪公是藉它比喻西洋文化,西洋文化一吹过来,所有的草木都被它吹倒了。
各位或许会问: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好啊?现在又讲民主,又讲自由,又讲人权,怎么不好呢?中国学术思想讲“道”,我一开头就讲,我们学道的人,要辨别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假我”是不可靠的,唯有“真我”才能作主宰。西洋文化讲的自由、民主、人权,都是维护“假我”,以佛法来说,就是“我执”。从这个意义来讲,把“假我”维护得越周密,“真我”就别想开发出来。
中国文化说的开发“真我”,就是要讲求“礼乐”;“礼乐”再详细点讲,就要讲“五伦”。“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对待的关系。“五伦”关系彼此怎么对待呢?印光祖师讲的一句话非常重要——敦伦尽分。“敦伦尽分”就是儒家的思想,“敦”是敦厚,怎么个敦厚法?尽分,尽自己的本分。譬如说身为父母对子女就要“慈”,而子女对父母就要“孝”。这不是互相要求对方的,只是尽其在我,尽自己的本分。这个“尽分”就不是个人争自己的权利,而是“礼让”;伦常关系能够尽分,家庭里面就会一团和气。
今天新闻报导,一个孙子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但因为没有正当工作,只知道花钱,因此经常向他祖母要钱。有一天,他要不到钱,就把祖母绑起来,放到衣橱里面,结果祖母就被闷死了。这就不是敦伦尽分,而是与敦伦尽分背道而驰,只讲求自己个人的权利。以个人权利为中心,这是西方的文化,不分析这个事实的时候,大家总觉得维护自己的人权、自主,有什么不好呢?讲到关键处,这就是造成现在社会不断上演伦常悲剧的主因。如果按照中国儒家的“五伦”,敦伦尽分,讲礼让的话,没有这回事情。我二十岁到台湾来,二十岁之前我在内地,那时候中国的人情、五伦,还是很深厚,不像现在这样。就是雪公民国三十八年到台湾来,那个时候台湾也是很好,人情味非常浓。我们现在朝野的这些政治人物,都是把西洋的人权、民主、自由,奉为金科玉律,在教育改革上,改来改去还是这一套,所以社会上犯罪案例这么多。
这首诗说的“霜天落木”,就是比喻这个乱世,而菊花是比喻什么人呢?在朝野普遍都不讲中国文化,都奉行西洋文化了,我们还在这里学佛法,学儒家的学问,这就跟菊花的“抗颜开”一样。为了什么“抗颜开”啊?我们学道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有贪名图利的心,如果名利放不下,就算把佛家三藏十二部经典和儒家十三经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丝毫用处。有名利心,就妨碍你学圣人,妨碍你学佛。我们若要学佛、学道,名利心就要破除掉。没有任何求名求利的心,我们就足以用菊花自比,天下人对于中国文化都不讲了,我们却要实实在在从“敦伦尽分”去努力,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