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頌八首
現在就入正題——「雪廬詩選讀」。雪廬是他老人家的德號,我們身為學生的人,都稱呼雪廬老人,或者簡稱雪公。這裡所選取的詩,是雪廬老人作的〈菊頌〉八首。「菊」是菊花,「頌」是什麼呢?在《詩經》裡,「頌」是其中的一種體裁,是用在祭祀方面的。古代周天子以及各國諸侯在祭宗廟時,需要音樂配合讚美的詩篇,而所謂「頌」體,就是用來頌揚祖先功德的。〈菊頌〉既然屬於「頌」體的一種,就有「讚美」的意思,意即「讚美菊花」。為什麼讚美菊花呢?因為它不凡、不俗。一年四季當中,普通的花總在溫和的天氣開放,但遇到天氣寒冷的時候,花就開不出來了。唯有菊花,到了深秋,天氣很冷了,仍然開得很茂盛。
正因為如此,詩人便拿菊花來比喻有德的君子,即使身在亂世,世間道德淪喪,仍然保持他的本來面目,不改變初衷。這種以物喻人的手法,是作詩常用的法則。雪廬老人讚美菊花的詩作很多,這是其中的八首。這八首是「聯章體」。每一首是一個意思,不能重複,雖然不能重複,可是有連帶關係,講的都是菊花。第一首從這個角度來讚美,第二首又從另外的角度來讚美,八首就從八方面來讚美,可以說將菊花讚美到超乎尋常了。
八首之一
這〈菊頌〉八首是近體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各有五、七言之別。這八首是七言絕句。先看第一首:
霜天落木塞鴻哀,阡陌蕭條枯草萊。久厭西風專肅政,黃英不屈抗顏開。
這一首有四句,是七言絕句。中國的學問,作文章、作詩都講究法度或章法,文章不管是長是短,必得有「起承轉合」。「起」是開頭的一段,起頭之後接著就「承」接,然後一「轉」,最後再結「合」起來。詩也是如此,四句詩,開頭這一句叫「起」,第二句叫「承」,第三句一「轉」,第四句就「合」起來了。
霜天落木塞鴻哀
我們先看第一句——「霜天落木塞鴻哀」。「霜天」,是指「下霜的天氣」。「落木」,「木」是樹木,一切樹木用「木」作代表;「落」是指樹木的葉子飄落下來了。杜甫在〈九日登高〉中曾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他那時候住在四川,看到長江三峽上面的一片森林,眾多樹木的葉子都紛紛飄落。所以,「蕭蕭」指天氣下霜時,所有樹木的葉子飄落的狀況。「塞鴻」,「鴻」就是鴻雁;「塞」,指的是塞外。
鴻雁在春天的時候,由湖南衡陽一帶飛到北方去,到了秋天,北方天氣冷了,就從北方飛到南方來過冬。「塞鴻」就是秋天從塞外的荒寒地帶飛到南方來的鴻雁。鴻雁在天上飛的時候,叫聲聽起來令人哀傷,「哀」就是個狀聲詞。牠們飛過天際的時候,叫聲好像在說:「啊!好冷啊!」整句來看,這一句利用景物(落木、塞鴻),把秋天的環境、氣候都點出來了。沒有「霜天落木塞鴻哀」,就顯不出菊花的不畏寒冷,為了讚美菊花,先把菊花開放的時節、環境寫出來,這叫「烘雲托月」。
阡陌蕭條枯草萊
第二句——「阡陌蕭條枯草萊」。「阡陌」是什麼呢?就是農田之間的小路,這是大地上的景。「阡陌蕭條」,是說因為天氣很冷,所以農人種的作物都沒有了。至於「萊」是什麼呢?「萊」是一種野草,生命力很強,在普通寒冷的時候,它照樣能夠生長,但是冷到非常嚴重的時候,「萊」也會隨之枯死。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說:因為天氣寒冷,沒有農人在田裡耕作,因此田野裡都看不到農作物,大地一片蕭條。由於天氣實在太冷,所以原本生命力很強的萊草也枯死了。這第二句是承接第一句來的,說的是大地環境。
久厭西風專肅政
這樣的環境怎麼來的?是誰造成這個環境?第三句一轉,詩人說:「久厭西風專肅政」。一年四季有四種風,春天吹的是東風,這種風很柔軟,有暖氣。夏天吹的是南風,南風就熱了。秋天吹的是西風,講到西風便有肅殺之氣,因為它會帶來寒氣。這種寒氣造成整個環境,不論植物、動物,都變成凋落、枯萎,這麼說來,西風受不受歡迎呢?不受歡迎﹗所以說「久厭」。厭惡不是一天,已經很久了。厭惡西風什麼呢?「專肅政」。這是把大的環境比作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政事誰來治理呢?由西風來專政。它用肅殺之氣來治理國家,結果造成了萬物蕭條的局面。
讀詩至此,不禁要問:對於西風的「專肅政」,是誰在「久厭」呢?是「菊花」。菊花對西風已經厭惡很久了,厭惡它專門用暴政和肅殺的政策來進行統治。在古代,國家辦考試都在春天,而處置罪犯、執行刑法,則在秋天。所以司法官叫秋官,考試委員叫春官;春官是給人恩德的,秋官則是給人懲罰的。詩人的意思是說,西風就像秋官一樣,完全用刑法來辦政治,讓人畏懼,所以大地就顯出蕭條的景象。
黃英不屈抗顏開
對於西風的「專肅政」,只有菊花深表不滿,所以第四句說:「黃英不屈」。「黃英」就是菊花,唯有菊花不屈服於西風的肅殺之氣。「抗顏開」,「顏」指的就是西風,就是肅政。古時候暴君在位,真正的忠臣必會勸諫君主;諫一次不聽,再諫,再諫仍不聽,還是不放棄。君主被惹得心裡不高興,臉色就變了,發出怒氣來。如果君主發怒動氣,顯出不悅的臉色,做臣子的仍然犯顏(抗顏)直諫,就是有氣節的忠臣。菊花怎麼對抗西風呢?開花。其他草木在西風中都凋落了,華也不開了,只有菊花不怕西風的冷面孔,還是開的很好。這是它久厭西風,心裡不屈服,就加以對抗的舉動。
雪公作這一首,是藉西風來比喻人事。比喻什麼呢?我們中國講教育,講師道,如果在一個好老師的座下學習、受教,就說如同坐在春風之中那樣享受。為什麼呢?老師引導我們學道,引導我們做人,引導我們成為聖賢,引導我們解決生死問題,就像春風吹拂在身上,令人身心舒暢。西風不是如此,雪公是藉它比喻西洋文化,西洋文化一吹過來,所有的草木都被它吹倒了。
各位或許會問:西方文化有什麼不好啊?現在又講民主,又講自由,又講人權,怎麼不好呢?中國學術思想講「道」,我一開頭就講,我們學道的人,要辨別什麼是「真我」,什麼是「假我」;「假我」是不可靠的,唯有「真我」才能作主宰。西洋文化講的自由、民主、人權,都是維護「假我」,以佛法來說,就是「我執」。從這個意義來講,把「假我」維護得越周密,「真我」就別想開發出來。
中國文化說的開發「真我」,就是要講求「禮樂」;「禮樂」再詳細點講,就要講「五倫」。「五倫」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對待的關係。「五倫」關係彼此怎麼對待呢?印光祖師講的一句話非常重要——敦倫盡分。「敦倫盡分」就是儒家的思想,「敦」是敦厚,怎麼個敦厚法?盡分,盡自己的本分。譬如說身為父母對子女就要「慈」,而子女對父母就要「孝」。這不是互相要求對方的,只是盡其在我,盡自己的本分。這個「盡分」就不是個人爭自己的權利,而是「禮讓」;倫常關係能夠盡分,家庭裡面就會一團和氣。
今天新聞報導,一個孫子由他的祖母撫養長大,但因為沒有正當工作,只知道花錢,因此經常向他祖母要錢。有一天,他要不到錢,就把祖母綁起來,放到衣櫥裡面,結果祖母就被悶死了。這就不是敦倫盡分,而是與敦倫盡分背道而馳,只講求自己個人的權利。以個人權利為中心,這是西方的文化,不分析這個事實的時候,大家總覺得維護自己的人權、自主,有什麼不好呢?講到關鍵處,這就是造成現在社會不斷上演倫常悲劇的主因。如果按照中國儒家的「五倫」,敦倫盡分,講禮讓的話,沒有這回事情。我二十歲到臺灣來,二十歲之前我在內地,那時候中國的人情、五倫,還是很深厚,不像現在這樣。就是雪公民國三十八年到臺灣來,那個時候臺灣也是很好,人情味非常濃。我們現在朝野的這些政治人物,都是把西洋的人權、民主、自由,奉為金科玉律,在教育改革上,改來改去還是這一套,所以社會上犯罪案例這麼多。
這首詩說的「霜天落木」,就是比喻這個亂世,而菊花是比喻什麼人呢?在朝野普遍都不講中國文化,都奉行西洋文化了,我們還在這裡學佛法,學儒家的學問,這就跟菊花的「抗顏開」一樣。為了什麼「抗顏開」啊?我們學道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有貪名圖利的心,如果名利放不下,就算把佛家三藏十二部經典和儒家十三經背得滾瓜爛熟,也沒有絲毫用處。有名利心,就妨礙你學聖人,妨礙你學佛。我們若要學佛、學道,名利心就要破除掉。沒有任何求名求利的心,我們就足以用菊花自比,天下人對於中國文化都不講了,我們卻要實實在在從「敦倫盡分」去努力,去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