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庸,了解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如果进而求其怎样用功,便须研读中庸这几句经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读这一段经文,首须研究的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莫见的“见”字即是“现”字,和隐字的意义相反。莫显乎微的“微”字,是极其微密之意,微到初动念头的那种状况,如周易系辞传说的“几者动之微。”两句经文是说,没有比隐祕更容易出现,没有比微密更容易显露。此处所说显现的意义可为以下几种解释。
一是显现于人。中庸郑康成注:“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占同觇)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此注是说,小人以为在隐祕之处,动作不会被人看到,言语不会被人听到,则必尽其情实,放肆其动作言语,然若有人在那里觇视窃听,则其不可见人的言行立即完全显现。
二是显现于鬼神。中庸引孔子的话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既是“体物而不可遗。”那就是无物而没有鬼神。既是“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就是无处而没有鬼神。所以,汉书扬雄传记载杨子所作的解,其中有两句:“高明之家,鬼瞰其室。”颜师古注:“瞰,视也。”足见一个人纵然在最幽隐的室内,也有鬼神监视。
三是显现于自心。中庸所讲的道,就是率性之义。率性必须明性,明白此性是身心宇宙的本体,由体起用,始有身心宇宙万相,从用明体,则知一切时空万相无非自己心性之显现。果然了解此义,便知眼见耳闻触处无非是性,然后虽欲不率性,亦不可得。试思这种状况,无论在何时何地,自己一言一行,岂不是在自心显现无遗。
从以上三种解释看来,一个人的言行,在不睹不闻之际,好像是很隐微,实则非常显现,纵然不显现于人,亦必显现于鬼神,甚至不发出言语行为,只有一念微细的动几,或能逃避鬼神的监视,但无法不显现于自心。学道的人应该没有不可见人的言行,如有,则必有愧于人,有害于道,这种言行,以及未著言行的微动的念头,最容易发生在不睹不闻之间,学中庸之道,诚欲切实用功,必须在此处着力,所以中庸提醒学道的君子,要戒慎,要恐惧,要慎其独。
补白:
事不可做尽 言不可道尽 势不可倚尽 福不可享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