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的复性书上中下三篇,是中国思想史上承先启后的大文章。它所谓“性”,便是佛家的“本心”;所谓“情”,便是佛家的“无明烦恼”。这三篇文章,确是受了佛家影响写出来的。可是李翱自己却说:“性命之书虽存,学者不之明,皆入于“老”“释”;故世人以为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注1)。是复性书之作,其动机是要穷夫子性命之道,并不是穷老释之道。因之,就演变为宋代的“新儒学”,亦称“道学”或“理学”。
相反的,夫子的性命之道,也影响了佛家的性命之道,成为中国的“新佛教”。
天台三昧,止观法门,特创于智顗(注2)大师一人,前无所承,旁无所受。至中唐时期,他的第六代法孙荆溪(注3)尊者(湛然),便喜以“儒”释“佛”。华严来自印度,但依华严以立宗,却首创于中国。华严最主要教义,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李翱对于反对复性书的人尝说:“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注4),但想不到华严宗的学人,却大谈其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完全是儒家的面目。显然的,他们是要从“出世法”说到和“入世法”的不相冲突,是要从“真如”界说到和“现象”界的实在一致;于是讲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清凉国师(注5)(澄观)的华严大疏钞(注6)与圭峰(注7)禅师(宗密)的原人论(注8),都喜援“儒”释“佛”,努力于儒佛的融和。他如禅宗六祖慧能(注9)的“立地成佛”,就是要从出世间的人皆可以作佛,反应到入世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国佛教,便有了中国佛教的新面目。
儒家影响佛家,佛家亦影响儒家,是说不清的。总之,在两家的融和之下,中国的学术思想又产生了新面目。
注:
1复性书上。
2续高僧传廿一、佛祖统纪六。
3宋高僧传九、佛祖统纪七。
4复性书中。
5宋高僧传五、佛祖统纪廿九。
6大藏支那撰述经疏部。
7宋高僧传六、佛祖统纪廿九。
8大藏诸宗部。
9宋高僧传八、景德传灯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