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專區  /  佛學  /  七、明倫月刊  /  14 談儒佛兩家的融合

14 談儒佛兩家的融合

李翱的復性書上中下三篇,是中國思想史上承先啟後的大文章。它所謂「性」,便是佛家的「本心」;所謂「情」,便是佛家的「無明煩惱」。這三篇文章,確是受了佛家影響寫出來的。可是李翱自己卻說:「性命之書雖存,學者不之明,皆入於「老」「釋」;故世人以為夫子之徒不足以窮性命之道」(註1)。是復性書之作,其動機是要窮夫子性命之道,並不是窮老釋之道。因之,就演變為宋代的「新儒學」,亦稱「道學」或「理學」。

相反的,夫子的性命之道,也影響了佛家的性命之道,成為中國的「新佛教」。

天台三昧,止觀法門,特創於智顗(註2)大師一人,前無所承,旁無所受。至中唐時期,他的第六代法孫荊溪(註3)尊者(湛然),便喜以「儒」釋「佛」。華嚴來自印度,但依華嚴以立宗,卻首創於中國。華嚴最主要教義,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李翱對於反對復性書的人嘗說:「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註4),但想不到華嚴宗的學人,卻大談其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完全是儒家的面目。顯然的,他們是要從「出世法」說到和「入世法」的不相衝突,是要從「真如」界說到和「現象」界的實在一致;於是講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清涼國師(註5)(澄觀)的華嚴大疏鈔(註6)與圭峰(註7)禪師(宗密)的原人論(註8),都喜援「儒」釋「佛」,努力於儒佛的融和。他如禪宗六祖慧能(註9)的「立地成佛」,就是要從出世間的人皆可以作佛,反應到入世間的人皆可以為堯舜。

中國佛教,便有了中國佛教的新面目。

儒家影響佛家,佛家亦影響儒家,是說不清的。總之,在兩家的融和之下,中國的學術思想又產生了新面目。

 

註:

1復性書上。

2續高僧傳廿一、佛祖統紀六。

3宋高僧傳九、佛祖統紀七。

4復性書中。

5宋高僧傳五、佛祖統紀廿九。

6大藏支那撰述經疏部。

7宋高僧傳六、佛祖統紀廿九。

8大藏諸宗部。

9宋高僧傳八、景德傳燈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