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佛学  /  七、明伦月刊  /  5 念诵述闻

5 念诵述闻

阿雪师姑、廖理事长、各位莲友大德:

我学人今天很荣幸到这里来,向各位说几句话。我们这里是念佛道场,修的是持名念佛。因此,我就根据祖师,以及雪庐老人过去所讲的,念佛与诵经的要义,略为叙述。

相似一心不乱

我们都是学净土念佛法门。在“念佛”这方面,先向各位介绍。“念佛”,各位大德都了解,《阿弥陀经》专讲持名念佛。一开始就要一心持念,从第一天到第七天,都要“一心不乱”的持念。工夫好,就能真正得到“一心不乱”。真得“一心不乱”是证果。那我们在末法时期,念佛的工夫,大概不到这种程度。也就是说未能证果,但能念到“相似一心不乱”,也就很好。

“相似一心不乱”就是把时常生起的烦恼降伏下去。烦恼很多,简单讲,是贪、瞋、痴、慢、疑等,这不能详讲。得“相似一心不乱”,就是用佛号把烦恼压伏下去。能够这样,工夫就算不错。

这种工夫,平时就要把烦恼压伏下去。那跟真正得“一心不乱”有什么不同?真正得“一心不乱”,是把烦恼种子破坏,种子破坏掉就是证果。所以“相似一心不乱”与真正“一心不乱”,其分别就在这里。

今天是讲“念佛”,在一心持名时,念的佛号,心念放在佛号上面。在儒家经典也讲过,“念兹在兹”。这“兹”字,在儒家有另外的意思。用在我们这里,这“兹”字,是指心念放在佛号上。

忆佛净念相继

但是我们要了解,雪庐老人过去常说过,我们念佛,除了在道场内集合一起念佛,或是参加打佛七,这以外,个人在家中早晚功课,也在念佛。除了这几种工夫以外,其余的时间就多得很。那怎么办呢?那就要“忆佛”,这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讲到,“忆佛、念佛”。这是指两种方法。因为“念佛”的时间少,所以除了念佛以外,必须要“忆佛”。

“忆佛、念佛”,这要修持,不能间断,那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净念相继”。这“净念”,当我们一念佛时,清净的念头就生起来。清净的念头是从我们自己的本性起来。这“净念”平时不容易生起来,所以一提起佛号,这“净念”才会生起来。而“念佛”的时间少,所以“净念”要起来,要达到“净念相继”,就必须“忆佛”。“忆佛”可以配合“念佛”,也就是说,不在“念佛”时,就要“忆佛”,这就可以“净念相继”,使净念持续下去。

这“忆佛”的“忆”字,是“回忆”的“忆”,如过去跟某人很亲近,后来分开了,回忆或想念他,就是“忆”。“忆佛”,心想到佛。前面讲“念佛”时要“念兹在兹”。这“兹”字,是“慈”字,不要下面的“心”字。而“忆佛”的“忆”是“明记不忘”,明明白白的记在心里,不会忘记。所以“忆佛”和“念佛”,有一点不同。“忆”是“明记不忘”,不要忘记。

如母不断忆子

这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用个比喻。大势至菩萨念佛是念十方佛,我们念佛是念阿弥陀佛。所以大势至菩萨念十方佛,十方任何一方的佛念众生,如母亲念她的孩子,“如母忆子”,如母亲想儿女,那众生也就要像十方佛想自己的儿女一样,“如子忆母”。母亲既然想念我们,我们也必定要想念母亲,但是儿女想母亲,与母亲想儿女是不同的。儿女不在身边,母亲无一时一刻不想儿女,但儿女想母亲,就没有这样的想。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如母忆时”,儿女想母亲,必定要像母亲忆、想他,无有一时一刻的放下想念。

我们念阿弥陀佛,如阿弥陀佛想我们,如母亲想儿女,这样的想阿弥陀佛。能够这样的“忆佛”,再加上“念佛”,这两者相继不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指的是现在眼前忆佛念佛,一心忆念,就能见佛。而“当来”是将来,指的是什么?到临命终的时候,必定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我们。所以我们平时用这个工夫,“忆佛念佛”,使“净念”不间断,就可见到阿弥陀佛。但临命终的时候,因为我们念佛的工夫还没到真正“一心不乱”,乃是“相似一心不乱”,烦恼种子还没有断,所以临终的时候,须有莲友帮助念佛,就是“助念”。平时念佛、忆佛,临终又有莲友助念,必定得到阿弥陀佛接引。所以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一心持佛名号

这“念佛”与“忆佛”,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忆佛”刚刚向各位说过,比如我们“忆佛”,如想念母亲。我们一想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印象,就是佛像,就在我们的心中,如母亲忆想孩子一样,母亲的言语、相貌,都在我们子女的想念心中。但“念佛”时就不可再想了,要一句佛号,从口念出来,耳朵听进去,听到我们的心中,再从心中生起,口又念出来。这样的持名,不要去想。虽然不去想,可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名号包含整个阿弥陀佛的道德,都在名号当中。这“念佛”与“忆佛”有这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持名”时不要“观想”,但这两者可以互相配合。“持名”虽然没有观想佛,但是名以召德,由名号可以感受到清净庄严,阿弥陀佛都在佛的名号当中。

持名念佛时为什么不要“忆佛”呢?因为持名念佛的目的,为的是要“一心不乱”,持名又想佛,就不能“一心”,所以持名念佛时就不要再忆佛了。

口诵不快不慢

后面讲“诵经”,“诵”字是言字边,右边是“甬”字。“诵经”是平时念经,念经文、看着经本来念,经本的文字念熟了,可以背诵起来。不看经本而念,叫做“诵经”。诵经的时候,我们用口诵、用口背诵出来。口背诵出来,要将经文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诵得清清楚楚。每一字、每一句的经文念得清楚。还要注意,诵的时候,不要太快。太快,容易滑过去,从口滑过去,心没有在经文上面。所以不可太快。但也不要太慢,太慢诵念,气接不上。所以“诵经”要不快、不慢。

我们固有文化,过去儿童读本有《三字经》,里面有读书的方法:“口而诵,心而惟。”口在诵经,心要惟,“惟”字是竖心旁“怡”,右边一个“隹”(音追)字。或者是“万法唯心”的“唯”字,都可以。口而诵,心在思惟,心就在那里。

前面说了“诵经”要“口诵心惟”的时候。这就是说,如净土宗的一般道场,作早晚功课,都是诵《佛说阿弥陀经》,我们莲友在自己家中,如果时间许可,可以诵念《阿弥陀经》,“心惟口诵”《阿弥陀经》,心随着放在经文上面。

随文神游极乐

经文有两种意思,一个是经文的道理,叫做“义”,意义的“义”。“义”在经文里面,我们一边诵,心就想到这个含义,是在心里面,随着经文,心就知道其中的含义。

比如说,《阿弥陀经》里讲到,为什么极乐世界称作“极乐”?《阿弥陀经》里,往生极乐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念这两句的时候,内心立刻知道,这极乐世界无有一切的苦,这一切的苦,指的是娑婆世界的苦,那些苦是无边的,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只有乐,当一诵念到这两句,经文的意义马上就了解。

另外一个意思,我们除了诵经文,了解经文的意义以外,诵念到那里的经文,随即显现极乐世界的风景。比如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那是我们生到极乐的住宅区,除“七重行树”、“七重罗网”外,还有围墙(皆是四宝周匝围绕)等,世间的皇宫也都比不上的,只有极乐世界所住的房子是那样庄严美好。

再说,七宝池内的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每一朵莲花,都是我们往生的人在莲花里入定。譬如“青色青光”,坐在青色的莲花里,入青色的定,放青色的光,其他黄色、赤色、白色,也是这样入定。

经文后面又讲到,一生到极乐,就与补处菩萨在一起,这些补处菩萨,事实上都已成佛,只是候补佛位而已。与补处佛在一起,“俱会一处”。我们在娑婆世界,怎么能够与补处菩萨在一起?所以当诵念到这一段,可以与补处菩萨在一起。这些补处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补处菩萨,像观世音菩萨,现在在极乐世界,将来候补成佛。一想到这里,现在诵念《阿弥陀经》,身体就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弥勒菩萨在一起。这个拿娑婆世界相比,娑婆世界,各位想看看,我们所见世上的一般人,有谁像补处菩萨?

我们诵经的时候,能够这样的了解经文所含的道理,实际上,诵念到那里,我们的精神,就到那里,这就是神游极乐世界。

能够像这样,前面说“念佛、忆佛”,心就见到佛;现在“诵经”,能够这样,那我们的心,就能见到极乐世界。

平时能够这样修持,那“净业”必然成就。

今天很抱歉,时间拉长了一点,以上拿这些所讲的,供养诸位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