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佛学  /  七、明伦月刊  /  3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研读

3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研读

欣逢元旦,我学人谨以雪庐老人所著的《阿弥陀经义蕴》略述数条,供养诸位大德。这部著作对各位有很大的受用。这部《义蕴》把《佛说阿弥陀经》的含意,古代祖师没有注解出来的,雪公把里面的含意很扼要地注解出来,让我们看到极乐世界那样好的境界。譬如一般人逢年过节,或有时候到各地去游览观光,但是去地球上无论哪一个地方,再好的风景,都比不上《义蕴》里面所讲的极乐风景。

题目叫做:“佛说阿弥陀经义蕴研读”,后面就一条一条跟各位报告。

“佛说阿弥陀经”全为佛语,标异余经。

“佛说阿弥陀经”这是经题,雪庐老人说:“佛说”这两个字,本来在其他经典也有安上,但在这部经典的“佛说”与其他经典不同,因为此经所讲的全部是佛所讲的法,其他经典有的是菩萨讲,有的是声闻缘觉,甚至还有一般的天龙八部赞叹的话,但在这部经典全部没有,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此经所包含的意义太深了!所以全部是佛所说。

“长老舍利弗”至“无量诸天大众俱。”无人启请,三根普被。

此段经文属于发起序,因这部经的含义很深,无人能启请。释迦牟尼佛就叫舍利弗的名字,叫他来做发起,结果舍利弗也没有启请,是佛主动叫他做发起。因为舍利弗在声闻众之中,他是智慧第一,也只有他可以做为当机众,“当机”就是说他是最适当最契机的弟子。虽然如此,在这部经里听的大弟子,有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还有大迦叶,是禅宗祖师,禅宗是由他传下来的;还有周利槃陀伽,记性非常不好,是下等根器,也都来参加了这场法会。在菩萨之中,智慧第一的就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再来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未来的佛,也是祖师;这部经的听众有声闻众、菩萨众,还有诸天大众,由此可知,此经是三根普被。

“今现在说法”娑婆一劫,极乐一昼夜。六尘说法,享乐修持。

“今”就经文来讲,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现在”就是指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说法。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不住在世间了,要想亲听佛在说法,哪里办得到呢?所以佛告诉我们,就在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极乐世界说法。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到现在三千年了,现在阿弥陀佛还在极乐世界说法吗?不但还在说法,将来还有无量劫的时间依旧在说法。根据雪庐老人所讲,在《华严》、《万佛名》这两部经所说,我们一劫的时间,等于极乐世界一昼一夜,一劫的时间大家算都算不清,是非常长久的。我们距离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间这么久了,在极乐世界不过是一昼一夜而已。如果到了极乐世界,肯定阿弥陀佛正在那里说法。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法,跟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说法,是大不相同的。我们现在学佛,当然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我们现在所学的如戒定慧,就持戒这方面,让人感觉持戒很困难。又如天台宗修止观,禅宗修禅定,都很不容易。就算是研究教理的,也是要悟、要修持,无论修哪一宗,都是要辛辛苦苦的。修持教理,虽然看得破生灭的假法,但是一般人习气太多了,理上是悟得过来,真正在事上修持的话,放不下啊!对这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放不下的,要放下世间的五欲六尘,这难得很。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说法,阿弥陀佛其实也没有讲,在哪个道场?哪个地方?讲哪一部经?都没有讲,只讲极乐世界有黄金为地,众鸟叫的声音好好听,宝树微风发出妙音,犹如百千种美好的音乐。这就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是把这种庄严美好的六尘,尽量的游乐、享受,那就是闻法,就是在修持。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全经脉络,两大纲领。

这两句是《阿弥陀经》全经的脉络,也是两大纲领。

说到无有众苦,就可以拿我们娑婆世界来做个比照,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尤其是在南赡部洲的人类,多生多劫以来都是在起惑、造业、受报,生死不能了。若得了人身,在六道中来讲,比不上天道,但比三途好多了。得到这个人身,从生下来到老死,一切都在痛苦之中。在世间争名夺利,有的是为了衣食,有的是为了跟人家争夺权利,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人家争夺,一方面跟人家争夺,一方面又得防范别人来攻击自己侵略自己,无时无刻而不想着要把人家打倒,然后自己上来,这苦得很呢!没有一个人不跟人家结怨的。有意的、无意的跟人家结了怨,往往自己还不知道呢!等到自己在办事情时,障碍就来了,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样一分析起来,就知道娑婆世界苦恼无边。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娑婆世界是一切皆苦,除了有生之年这些痛苦,最严重的就是生死大苦。而这些苦,极乐世界都没有,一到了极乐世界就出了娑婆世界的六道,分段生死苦就没有了,就无有众苦了。

但受诸乐,只有享受一切的乐,这个乐包括环境上美好的设施,整个世界都是乐,虽然我们没有证果,但凡夫生到了极乐世界,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及大菩萨,这些大菩萨很多都是补处菩萨,补处菩萨就是差一点就要成佛了。凡夫往生后,就在凡圣同居土与佛及这些大菩萨会合在一起。在极乐净土,无论依报正报,都是享受不尽的乐。

“七重栏楯”至“微妙香洁”两地合观,当生欣厌。舍取色触香尘。

经文里面又提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一直到七宝池、微妙香洁。这段经文从开始到后面,都是经文说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把极乐世界的人事地物世界,比照娑婆世界来研究,由这两句话开出来,处处都是说娑婆世界一切都是苦,极乐世界一切都是乐,让我们深信发愿,持戒念佛,才能真正了解,真正用功。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宝行树,指所住的房屋,就是极乐世界众生的住宅区。反观我们现住的房子,再好的房屋,即使是豪华到像古代天子住的宫殿,甚至是天帝住的房子,都比不上极乐的房屋。我们人间这些豪华的建筑物,哪有什么七宝?都是用钢筋水泥,顶多是外面用石头贴起来,哪里像是极乐世界都是金银等四宝合成,或用金银琉璃等七宝严饰而成。而且极乐世界这些金玉宝物都是特殊的。

再说这个七宝池,里面的水是八功德水,我们这世间的大海大湖,哪里的水有八德呢?这八种德,我们看《阿弥陀经》的七宝池就知道了。而且莲花有四色,四色莲花都是会放光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和白色白光,这些都是表法。天台宗说修禅定有几种,四色就是四种禅定,这禅定修成了生天,哪一种颜色的禅定修成了,就执著那一层天的境界。这些禅定修成功已不容易,就算修成功,要放弃进一步再修又更不容易。所以在七宝池里面,四种莲花发四种光,就是教我们到了七宝池,在四色莲花里修定功。无论修哪一种定功,修成了就舍弃,更往上一层进步,它有这个含意。

再看极乐世界,整个世界都是一片琉璃地,各种地上的物品,无一不是珍宝所呈现出来的。像七宝池的水,都是清凉的。众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里,要它深它就深,要它浅它就浅,要到膝盖上面就到膝盖上面,随着个人的意思深浅。我们这个世间,有炎热的天气,也有严寒的天气,大热大冷我们都不好受,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冷热,而是一片清凉。我们这边有太阳有月亮,极乐净土有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以及生到极乐世界的天人及大菩萨都有身光,那里一片光明,不需要日月。

这就是叫我们学佛学净土的学人,要舍弃娑婆世界很粗的色尘,取极乐世界微妙的色尘。这是教我们有厌离的也有欣取的。

还有触尘,譬如七宝池的水接触身体,我们住的建筑物,娑婆世界再好的都是很粗劣,极乐世界都是很高大又很微妙,教我们舍弃娑婆世界的触尘,取极乐世界乐的触尘。我们感觉到娑婆世界住的房屋有时很危险,再好的房屋还要常常清洁,不清洁还会布满灰尘,走在路上,或是开车在路上还可能碰到危险的建筑物掉下来,砸到人或车子。这些触尘在娑婆世界无处不是苦。这是教我们要舍弃娑婆世界苦的触尘,取极乐世界乐的触尘。

再看到香尘,在我们这个世间,想要去赏花,还是有时间性的,也不是哪里都有,且有的花有香气,有的没有香气。极乐世界的花香气是普遍的,七宝池内外都是莲花的香,整个世界除了莲花还有各种花香。在娑婆世界要赏花,家境最少也是中产之家,一般人家经济很紧迫也没时间与财力去赏花。譬如说到日本东京赏樱花,家里经济都很紧迫了,哪还有条件去那里赏花呢!还有像去荷兰“花的国家”,也不是一般人办得到的。甚至在台湾,梅花盛开的时候,台北花展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可以去的。在极乐世界遍地都是花香,这是要我们舍弃娑婆世界普通的香尘,取极乐世界微妙的香尘。

“常作天乐”至“饭食”舍取声味尘。

极乐世界的众生,每一天时时都可以听到天空自然的音乐,且在每一天的清晨,用天空飘下最好的花,飞往他方供养十万亿佛,供养完后再回来吃早餐,饭食经行。

在极乐世界的音乐,是我们世间哪一种音乐也比不上,古时候皇帝宫殿里面奏的音乐,诗人赞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跟极乐世界的音乐也是不能比的。极乐世界除了这里说的天乐,还有像微风吹动、诸宝行树所发出的那个音声,犹如百千种乐,那个音乐是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的。这是教我们了解极乐世界那种微妙的音声,要放弃我们这世间的声尘,来亲听极乐世界美好清净的梵音声尘。

说到饭食,就是味尘,我们所吃的任何食物,不能跟极乐世界的食物相比,即使是极乐世界的盛饭食的碗,我们娑婆世界也找不到。在极乐世界,想吃什么就会出现,这是要我们取极乐世界美妙的味尘,放弃我们世间粗恶的味尘。我们这个世间,饭食有时不合口味,即使适合口味,也不能吃太多,吃太饱肠胃受不了,不吃又饥饿。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味尘不好。且经过一定时间,又如煮熟的食物,过时不食就腐坏了,坏了就不能吃了。极乐世界的味道不是如此,这就是教我们要舍弃娑婆世界粗的味尘,取极乐世界微妙的味尘。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生到极乐即具神通,但举神足,余推知。

我们想想,在这短短的时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吃饭时间就要回到本国来,这要如何能办到呢?就算我们世界最快的交通工具太空船,到太空里面去,也根本无法相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到极乐世界就具有各种神通,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就有神足通,除了神足通一种,其余各种神通都有。

上面所讲的是色声香味五尘,后面还讲法尘。六尘所说的法是说事,极乐世界事实上有六尘说法,这不是释迦牟尼佛假设说的,所以蕅益祖师《要解》里说要“信事”,信事就是要相信这些都是事实。经文前面讲“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事实从哪里来的呢?来自一念心性之理,事依理成,是为事实。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众生惑(般若)业(解脱)苦(法身)三体,即是法身(法宝)般若(佛宝)解脱(僧宝)。知念三宝显彰性德。舍取法尘。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归结起来说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由奇妙杂色的众鸟说出来的,众鸟就是阿弥陀佛变现出来的。这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就是在讲理了。我们在娑婆世界里都是惑业苦,众生对于自己本性不明了,一念不觉就起了无明。无明有枝末无明与根本无明,人有无明而不懂道理,就起惑造恶业了。造恶业就受苦报。我们人道众生都有惑业苦,但就惑业苦体上来说,这就是三德秘藏。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法身就是苦,解脱就是业,般若就是惑。就德上来说,法身就是法宝,般若就是佛宝,解脱就是僧宝。三十七道品就是三德秘藏。

极乐世界众鸟演说出来的法就是佛法僧,这是我们在娑婆世界要费好多的工夫研究教理才明白,而且未必彻底明白。但在极乐世界众鸟演畅三十七道品后,众生一听就明了,所以经文里说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后闻微风宝树出微妙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就是从本性里面自然出现的自性三宝。

惑业苦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这如何讲呢?就拿天台宗所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还有《法华经》所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来作研究。关键在哪里?迷了,就有惑业苦。悟了,就是法身、般若、解脱。在极乐世界的众生,一听到众鸟演法三十七道品就大澈大悟,不仅大澈大悟还见到三德。禅宗修行要彻悟,悟了还要修,悟有顿悟,修没有顿修,只有顿悟渐修。研究教理的人,也要悟。悟则了解惑业苦一切妄念就是全妄即真。这个悟很不容易;悟了以后,必须修行,修去一切恶习气,也就是要断烦恼。烦恼无尽,每一烦恼,不能说断就断,必先压伏,压伏很久,才能断除。但是在极乐世界听到三十七道品,自然地出现自性三宝。

由此可知,这是教我们要舍弃这世间的浊法尘,换取极乐世界的正法尘。当然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妙法尘,我们在娑婆世间能够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妙法领受是不容易的。所以真正能够领受妙法的话,必得要发愿到极乐世界去。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有人天道,顺余方示有三界,生极乐确超轮回。又此方带业义。

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那怎么会有人天道?有人天道就是有三界,其实极乐世界没有三界这种地方,是顺着其他世界来讲有三界。极乐世界讲有人天道,是说我们娑婆世界人天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尚未证果,称作人天道,在这里很清楚说明是由此方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只要我们平时念佛能够伏惑,临终有人助念就决定能往生,不是像有的人讲的消业往生。消业要消到何时呢?这里就是说明有带业往生这样的根据,我们念佛的人就有信心,往生不是那么困难的。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彻悟自然。六尘说法后,自得心开。

听过众鸟演法之后,就大澈大悟,然后就会自然心开,心开之后就明心见性了,见到自己本性了。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尽虚空遍法界,皆涵盖在内。念佛一念相应,即浸入弥陀光海。

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尽虚空遍法界都涵盖在内。我们念佛人,念一声佛,一念相应就浸入了阿弥陀佛无量光。这无量光就像无量的大海一样,念佛人一念相应,就进入了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大海之中,可见这个利益是非常大的啊!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佛寿无量。人民尚有变易生死,仍可曰寿命。

阿弥陀佛成佛了,还有寿命吗?佛寿是无量的,说有寿命就是代表还有生死,佛哪里还有生死。这是就极乐世界人民来说,极乐世界的人民虽然没有分段生死,但还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说境界转变就算是生死。有这一桩事情就称作还有寿命。

“执持名号”只言持名,单行一门。要诀全在心念、口诵、耳听,三处相应,自入三昧。

《阿弥陀经》,就是专讲执持名号,单行这一门。而持名的要诀就如祖师说的“心念、口诵、耳听”,心口耳三处相应,照这样持念,就可以契入三昧,得到一心不乱了。

“若一日”至“一心不乱。”功行两端。功一心不乱,有三定,止观依次而修。念佛心口耳相应,不必依次而进。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是为不乱。此土缘断,莲胎已成。

经文这里讲一心不乱,雪公说有功、行两端。功一心不乱,包括普通法门三定,初定是“等持”,通定散两位。二是“等至”,是定非散。三是“等引”,亦是定非散。这三种定,依修止观而言,有种种行相,修到第九行相,方入“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而功一心至于同“等持”时,已操往生左券。持名念佛,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以至“等至”、“等引”。然未到此一境界,只要信愿具足,亦得往生。比于通途法门,难易判然。

行一心不乱又是如何呢?雪公讲万事随缘、不取不著,我们在人世间,万事随缘不要勉强,既不能取也不要执著。心心念念厌离娑婆世界,息心净土,把心放在净土极乐世界上。一句洪名提起,不要杂修他法,一直坚持下去,这是一心持念。处于这个世间,要如孟子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有这样的修养。恩爱不牵,怨仇不憎,心里清清楚楚的,这叫做不乱。

我们能够这样持名念佛,心不杂乱,念成功,真正得到一心不乱,娑婆世界就离了,五浊的缘就断了,而极乐世界的莲胎就成就了。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由有平素工夫,始不颠倒。行者平素纵未功一心不乱,而须行一心不乱。

人临终时,必须心不颠倒,才能往生。要由平素的工夫,把惑伏下去,临终时,才能心不颠倒。修行人平素有伏惑工夫,就是得了相似的一心不乱,若能断惑更好。相似一心不乱,是伏惑,而未断烦恼种子,临命终时,有人助念,心不颠倒,亦必往生。但是平时必须认真念佛。不念佛时,以慈悲待人接物。

这一点对修行持名念佛的人,非常重要。平素朝暮功课时念头不乱跑,其余一切时,要在行一心不乱上用功。能不能往生,就看他平时有没有这种表现。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前云起信受持,此于信行之外再加发愿。信愿行具备,定得往生。

前文说“闻是经受持者”,是劝起信诵持,这里在信行之外,再加发愿,信愿行三资粮都具备,就决定能够往生。过去、未来、今时,净土学人而得往生者,无不如此修持。

“欢喜信受。”难信之法,顿然悟入,疑情全消,故欢喜也。

雪公在此指点出来了,学习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一生就可以到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出离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生死就了脱了。一到极乐世界一生就成佛。释迦牟尼佛说这是难信之法,对前面所讲的事实,所讲的原理,这样的难信之法,都顿然明了的话,就悟入了。悟了,疑情就全部消除了,所以欢喜也。

雪公所著《阿弥陀经义蕴》,我学人略述如此。恭祝诸位大德净业成就,光寿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