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大德,各位远路来的同修们,大家利用放假的日子回到台中莲社,相聚一堂来研究佛法,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今天没有好的东西供养各位菩萨,谨从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里面选一篇祖师答复当时一位永嘉居士的信,来同各位研读。印光大师云:“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
不能自反,且无论碌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虽学问操持见地,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
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
印祖答复永嘉某居士之信 ,在祖师文钞中有好几封信,这一篇是第一封信。这位永嘉某居士当时是来研究佛法的。
印祖说:“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一个人在过去很多世果然种了善根。善根很重要,佛说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善根,要福德,善根就是因,福德还只是缘。我们发愿要往生,要善根,这个善根要多生培种!所以祖师讲,果然我们一个人种了善根,那么他就好办了!
“且无论为学求道”,为学是求世间的学问,求道就是正式学佛。就学佛来讲,研究教理的目的是在学道,为了真正求道,必得先研究佛教的教理,教理明白之后,要真正力行修持,才是真正的求道,如果不去实践力行,那只是研究佛教的教理而已,有些人懂了道理之后就写了一些文章,或者到外面去演讲,这只能说是学问而已,不能算是求道。求道一定要力行,要有修持。
印祖说,一个人无论他是为求学问,或是为学佛求道,他宿世若种有善根,就“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前茅的茅是一种茅草,古代两军作战的时候,派出斥候在前侦察,发现敌方情况,即举茅草为信号,令后面军队知道前面有了敌情,如春秋宣公十二年左氏传:“前茅虑无。”有前行引导之意,所以叫做前茅。现在考试、竞赛成绩到在前面的也叫做前茅,这是名次的意思,两者字虽相同,用法不一样。祖师在信中开示之前茅的意思,是讲一个人果然种了善根的话,那就好办了!不论你求什么学问,或者是求道,因为有了善根,你都可把所学的学问拿来研究佛法,做为求道修行了脱生死的前导。
出世法是讲了脱生死之大事,要了脱生死出离六道,没有那么简单,必得像走路一样,一步一步的走,开始时慢慢试探的走,根据经典里面怎么讲,然后怎么样实行,实行了以后要和经典相印证,是不是一样。比如我们念佛,一面研究净土宗的道理,一面学习持名念佛,念完佛后,心境很清净自在,再拿这种心境跟佛经的教理对照,看看是否感触到那个情况,若果然不错,就是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了!心里感触到这种情况叫前茅,就像军队对阵作战,必得靠前面的侦察人员,探知敌情后,知道如何行动才可胜利。所以印祖讲种善根非常重要,因为善根是出世了生死的前茅。
“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
凡夫众生人人都有贪瞋痴根本烦恼,这是生死轮回最重的烦恼,所以贪瞋痴又叫三毒。除了这三种毒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烦恼,所以说“贪瞋痴等”。贪瞋痴等烦恼总名为惑,有惑就造善恶诸业,造恶业就受苦报,我们凡夫众生就是因为惑业苦循环不断,所以生死相续,在六道里面轮回不断。我们种了善根虽然有这些惑业,加上还有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疾病颠连都是苦报,颠连就是颠沛,我们在这个世间,随时都有想不到的打击、挫折,好像一个人走路的时候,不小心就跌倒了。事业上的失败,或是种种意外的灾难等,都可以说是颠连。
患了疾病,遭到意外的灾难,事业上不如意,有了这些种种之恶报,普通没有种善根的人,不能自我反省,心理不平,怨天尤人,就想办法反抗,报复人家,这又再起惑造业,又循环下去,这样一惑一报,到后来人身都保不住,最后都跑到三途里去了!
种了善根的人就不如此,他虽然还有贪瞋痴三毒根本的烦恼,还有起惑造业受种种的恶报,可是他当下就能够警惕,相信这是三世因果自作自受。若不信三世因果,受到恶报的时候,这一股气怎么能够平得下去?那又继续造恶业,所以必定要懂因果。懂得因果,则遭恶报时,自己就能够反省,一反省,这个恶报就转了!
怎么转呢?就将这些贪瞋痴等烦恼惑业以及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为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正好引导他来学佛。可见善根特别重要。今日之下,我们都是学习出生死入佛法,而且是信净土特别法门,这很值得欣慰,足以证明是有善根,如果没有善根,就不会这样的相信这个法门。
“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这一句是上面结束的话。一个人有了善根,无论为学求道,都可以做了脱生死大事之前茅,纵然因为惑业而遭受各种苦报,也可以做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是个转折词,意思就是说,看你这个人能不能够自反,能自反的人,顺境、逆境都能够用来解决生死问题。
什么叫自反呢?就儒家来讲,自反就是反躬自问,遇到了任何事情,回过头来自己反问自己,不论人家对自己怎么样,是有意的、无意的、是好的、是坏的,自己反省:“他不是无故要害人的呀!他总是有原因的。”自己检讨这一生,从来没有对他有什么伤害啊!可是,除了这一生,还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啊!自己果然能够这样自反,那对一切人都会心平气和的,这是对人来讲。对事情来讲,我们对任何不如意的事情也能够自反,自己反问自己,我们的意见都是好的,人家不采纳,人家自有他的理由啊!自己不能够自反,自己的主观那么强那么重,在世间做任何事情,障碍也会很大!
就佛家来讲,自反尤为重要,佛法讲究反闻闻自性,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生生灭灭的,众生是生老病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生住异灭,看这种状况,我们要能够自反内心,外面所有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生灭的假相。我们不能够自反,就随波逐流,跟着时代的潮流往下走,那就完了!能够自反的话,处处向自性中回光返照,找回自己的真心,用真心起的智慧来观察世间的万法。
有很多人跟他说要自反,他还以为是教训他,他不能接受。有的人你稍微提示一下,他马上能够自反,这就是他有善根。善根要怎么种呢?一接触佛法或一研究佛法,他就相信佛法,就是种下善根。
我们原来是迷惑颠倒,本性根本没有起作用,自己不得受用,接触佛法就是叫我们觉悟,觉悟之后开智慧就有了慧命,慧命是没有生灭的,慧命就是善根。所以我们现在学佛,不是这一生才开始的,过去宿世我们就已经闻思修佛法,亲近过佛法了,这一生才有善根学佛。
下面一段是讲不能“自反”的人,印祖说:“不能自反,且无论碌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就世间法来讲,遇到事情他不能反躬自问,不能反省;就佛法来讲,不能够反求自己的真心。那些庸庸碌碌平凡无奇的人就不必讲了!平庸的人为世教所拘,通常被世间不正当的偏见拘限,心中不能开放,有门户之见,学那门学问就执著那一门学问,排斥别的学问。这种为世教所拘的人有门户之见,就更不必说了。
“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虽学问操持见地,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即使是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这些人怎么样呢?他们的学问,丰富得很,念了很多中国古书,做人有人格、有操守、不会乱,对世间之学问有他的特殊见解,“悉皆奇特卓荦”,无论学问、操守、见解,都比一般人超出非常多。
然而这些人“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讲到究竟,这些人不能彻底觉悟自性,因为他们不能够反回来求自已的真性,所以不能彻悟自心,不能了脱生死”
祖师为什么举出这四位世间的卓荦学人呢?因为答复这位永嘉某居士。这位居士在民国那个时候,在学术界很有地位,来往的都是学术界权威人士,这些学术界权威人士跟这四个人比比看,相差太远了。这四位怎样呢?
晦庵就是朱子,朱子姓朱名熹,南宋人。宋儒治学,注重讲理,因此叫做理学。理学这个学派由朱子集其大成。从宋朝一直到明朝的皇帝都给朱子封号,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时候,把他和孔子十哲大弟子列在一起,这十哲在孔庙里面可以列在孔子旁边,享受祭祀,所以后代称他为朱子。从宋朝以后,朱子作的四书集注盛行不衰,国家考试非考他的注解不可,可见他的学术地位多高啊!但是我们研究佛法才知道,他是辟佛的,他的成见非常深。
王阳明是在明朝,也是了不起的学问家。明朝时有好几个动乱,皇族里面有个宁王宸濠造反,王阳明是文人,他就带兵出来作战,平定这场大乱,文治武功都了不起。他也是理学家,但与朱子有所不同,朱子的理学偏重知识,王阳明的理学偏重心法。他和朱子都看过佛经,得到佛经的启发,所以讲解儒经注重微言大义;虽得佛法的启发,却又不承认,反过来批评佛法,可见他们对佛法也不够深入,所以就有这种情况。但是无论如何,他们是宋明理学家中非常有权威的,就世间的学问来讲,从宋朝到明朝一直到民国,他们都是学术界的偶像。
靖节就是陶渊明,他曾经做过江西的彭泽令,做县令的时候,巡抚派了一位等于一个视察官阶的督由,来视察他的政治成绩,来的时候,县府的官史就叫陶渊明要束带戴冠整齐出门迎接督由,陶渊明一听之下就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折腰!”五斗米的俸禄,并不是很多,我不能够为著五斗米,就向上级派来的官史鞠躬折腰敬礼,陶渊明自己把帽子摘下来不干了!他的人格非常好,他虽然不修什么道,可是他的诗在东晋时候,清新自然,最富于山水田园之美。千古以来要超过他的诗是很难的。
陆放翁也是南宋人,他是一位爱国诗人,做的诗很多,自成一格,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是他老年写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放翁告诉他的儿子,死去之后万事都空了,他自己本来就知道,悲哀的是大宋朝廷已迁到南方了,不能看到九州统一啊!这是唯一的悲伤。若有一天王师能够一统中原,你在家祭时,切勿忘了告诉我一声。这首诗在剑南诗钞里面最后一首,他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诗人,人格超众。
前面两位是理学家,后面两位是诗人,印公祖师特地把这四位举出来答复永嘉某居士书,在民国那个时候无论哪一个学术界的人,你能超过这些人吗?没有人能超过他们四位,这四位具有那种卓见、学问、操守,最后还不能彻悟自心,还不能了脱生死!不能了脱生死,那一切都是没有用啊!然后一转世,自己到那一道,他们自己都还不知道。这四位尚且如此,其余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祖师所以把这四位列举出来,让大家了解“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无论学问也好,操持也好,在学术上独特的见地,如果能好好学佛,这些学问见地就可当作学佛的基础,可惜由于不能自反,他们不能向自己的内心去求道,结果反而成为入道的障碍啦!倒不如那些没有学问的人,没有这些障碍。
靖节、放翁等,当然是了不起的诗人;至于晦庵、阳明的学问,后来的人也不能说没有超过他的,但是他们两位的名声的确是压倒后来的人,这些名声,和学术地位与权威,却成了他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
印祖讲,学佛真能够入门,非有善根不可!如果没有善根,你学问再大,在今日之下,你学位再高,把天下古今之书都念过了,没有善根,你不能学佛,还是彻底的生死凡夫。倒不如那些没有学问的人,他一闻佛法马上相信,一听到念佛法门死心塌地的持名念佛,他的成就比那些人高得多啊!
台中莲社是专修净土法门的道场,导师雪庐老人秉灵岩印祖的教范,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在这个道场,接受我们老师教化过的人,只要如法修持,必能如愿往生。有许多事实足以证明。我们首先必须建立信心,并有切愿来执持名号,当生就能了脱生死。从印祖到雪公一脉相传的这个念佛法门,确实是三根普被,人人能学,人人能成就,我们千万不可放弃,一定要把这个名号一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