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專區  /  佛學  /  七、明倫月刊  /  1 印光祖師文鈔選講–自反是學佛入道的因緣

1 印光祖師文鈔選講–自反是學佛入道的因緣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遠路來的同修們,大家利用放假的日子回到台中蓮社,相聚一堂來研究佛法,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今天沒有好的東西供養各位菩薩,謹從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裡面選一篇祖師答覆當時一位永嘉居士的信,來同各位研讀。印光大師云:「夫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貪瞋癡等煩惱惑業,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

不能自反,且無論碌碌庸人,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陽明、靖節、放翁等,雖學問操持見地,悉皆奇特卓犖,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

其學問操持見地,雖可與無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於登天矣。」
印祖答覆永嘉某居士之信 ,在祖師文鈔中有好幾封信,這一篇是第一封信。這位永嘉某居士當時是來研究佛法的。

印祖說:「夫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一個人在過去很多世果然種了善根。善根很重要,佛說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善根,要福德,善根就是因,福德還只是緣。我們發願要往生,要善根,這個善根要多生培種!所以祖師講,果然我們一個人種了善根,那麼他就好辦了!

「且無論為學求道」,為學是求世間的學問,求道就是正式學佛。就學佛來講,研究教理的目的是在學道,為了真正求道,必得先研究佛教的教理,教理明白之後,要真正力行修持,才是真正的求道,如果不去實踐力行,那只是研究佛教的教理而已,有些人懂了道理之後就寫了一些文章,或者到外面去演講,這只能說是學問而已,不能算是求道。求道一定要力行,要有修持。

印祖說,一個人無論他是為求學問,或是為學佛求道,他宿世若種有善根,就「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前茅的茅是一種茅草,古代兩軍作戰的時候,派出斥候在前偵察,發現敵方情況,即舉茅草為信號,令後面軍隊知道前面有了敵情,如春秋宣公十二年左氏傳:「前茅慮無。」有前行引導之意,所以叫做前茅。現在考試、競賽成績到在前面的也叫做前茅,這是名次的意思,兩者字雖相同,用法不一樣。祖師在信中開示之前茅的意思,是講一個人果然種了善根的話,那就好辦了!不論你求什麼學問,或者是求道,因為有了善根,你都可把所學的學問拿來研究佛法,做為求道修行了脫生死的前導。

出世法是講了脫生死之大事,要了脫生死出離六道,沒有那麼簡單,必得像走路一樣,一步一步的走,開始時慢慢試探的走,根據經典裡面怎麼講,然後怎麼樣實行,實行了以後要和經典相印證,是不是一樣。比如我們念佛,一面研究淨土宗的道理,一面學習持名念佛,念完佛後,心境很清淨自在,再拿這種心境跟佛經的教理對照,看看是否感觸到那個情況,若果然不錯,就是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了!心裡感觸到這種情況叫前茅,就像軍隊對陣作戰,必得靠前面的偵察人員,探知敵情後,知道如何行動才可勝利。所以印祖講種善根非常重要,因為善根是出世了生死的前茅。

「即貪瞋癡等煩惱惑業,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

凡夫眾生人人都有貪瞋癡根本煩惱,這是生死輪迴最重的煩惱,所以貪瞋癡又叫三毒。除了這三種毒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煩惱,所以說「貪瞋癡等」。貪瞋癡等煩惱總名為惑,有惑就造善惡諸業,造惡業就受苦報,我們凡夫眾生就是因為惑業苦循環不斷,所以生死相續,在六道裡面輪迴不斷。我們種了善根雖然有這些惑業,加上還有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疾病顛連都是苦報,顛連就是顛沛,我們在這個世間,隨時都有想不到的打擊、挫折,好像一個人走路的時候,不小心就跌倒了。事業上的失敗,或是種種意外的災難等,都可以說是顛連。

患了疾病,遭到意外的災難,事業上不如意,有了這些種種之惡報,普通沒有種善根的人,不能自我反省,心理不平,怨天尤人,就想辦法反抗,報復人家,這又再起惑造業,又循環下去,這樣一惑一報,到後來人身都保不住,最後都跑到三途裡去了!

種了善根的人就不如此,他雖然還有貪瞋癡三毒根本的煩惱,還有起惑造業受種種的惡報,可是他當下就能夠警惕,相信這是三世因果自作自受。若不信三世因果,受到惡報的時候,這一股氣怎麼能夠平得下去?那又繼續造惡業,所以必定要懂因果。懂得因果,則遭惡報時,自己就能夠反省,一反省,這個惡報就轉了!

怎麼轉呢?就將這些貪瞋癡等煩惱惑業以及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為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正好引導他來學佛。可見善根特別重要。今日之下,我們都是學習出生死入佛法,而且是信淨土特別法門,這很值得欣慰,足以證明是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就不會這樣的相信這個法門。

「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這一句是上面結束的話。一個人有了善根,無論為學求道,都可以做了脫生死大事之前茅,縱然因為惑業而遭受各種苦報,也可以做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是個轉折詞,意思就是說,看你這個人能不能夠自反,能自反的人,順境、逆境都能夠用來解決生死問題。

什麼叫自反呢?就儒家來講,自反就是反躬自問,遇到了任何事情,回過頭來自己反問自己,不論人家對自己怎麼樣,是有意的、無意的、是好的、是壞的,自己反省:「他不是無故要害人的呀!他總是有原因的。」自己檢討這一生,從來沒有對他有什麼傷害啊!可是,除了這一生,還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啊!自己果然能夠這樣自反,那對一切人都會心平氣和的,這是對人來講。對事情來講,我們對任何不如意的事情也能夠自反,自己反問自己,我們的意見都是好的,人家不採納,人家自有他的理由啊!自己不能夠自反,自己的主觀那麼強那麼重,在世間做任何事情,障礙也會很大!

就佛家來講,自反尤為重要,佛法講究反聞聞自性,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生生滅滅的,眾生是生老病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生住異滅,看這種狀況,我們要能夠自反內心,外面所有的境界都是不真實的,都是生滅的假相。我們不能夠自反,就隨波逐流,跟著時代的潮流往下走,那就完了!能夠自反的話,處處向自性中迴光返照,找回自己的真心,用真心起的智慧來觀察世間的萬法。

有很多人跟他說要自反,他還以為是教訓他,他不能接受。有的人你稍微提示一下,他馬上能夠自反,這就是他有善根。善根要怎麼種呢?一接觸佛法或一研究佛法,他就相信佛法,就是種下善根。

我們原來是迷惑顛倒,本性根本沒有起作用,自己不得受用,接觸佛法就是叫我們覺悟,覺悟之後開智慧就有了慧命,慧命是沒有生滅的,慧命就是善根。所以我們現在學佛,不是這一生才開始的,過去宿世我們就已經聞思修佛法,親近過佛法了,這一生才有善根學佛。

下面一段是講不能「自反」的人,印祖說:「不能自反,且無論碌碌庸人,為世教之所拘。」就世間法來講,遇到事情他不能反躬自問,不能反省;就佛法來講,不能夠反求自己的真心。那些庸庸碌碌平凡無奇的人就不必講了!平庸的人為世教所拘,通常被世間不正當的偏見拘限,心中不能開放,有門戶之見,學那門學問就執著那一門學問,排斥別的學問。這種為世教所拘的人有門戶之見,就更不必說了。

「即晦庵、陽明、靖節、放翁等,雖學問操持見地,悉皆奇特卓犖,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即使是晦庵、陽明、靖節、放翁等,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這些人怎麼樣呢?他們的學問,豐富得很,念了很多中國古書,做人有人格、有操守、不會亂,對世間之學問有他的特殊見解,「悉皆奇特卓犖」,無論學問、操守、見解,都比一般人超出非常多。

然而這些人「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講到究竟,這些人不能徹底覺悟自性,因為他們不能夠反回來求自已的真性,所以不能徹悟自心,不能了脫生死」

祖師為什麼舉出這四位世間的卓犖學人呢?因為答覆這位永嘉某居士。這位居士在民國那個時候,在學術界很有地位,來往的都是學術界權威人士,這些學術界權威人士跟這四個人比比看,相差太遠了。這四位怎樣呢?

晦庵就是朱子,朱子姓朱名熹,南宋人。宋儒治學,注重講理,因此叫做理學。理學這個學派由朱子集其大成。從宋朝一直到明朝的皇帝都給朱子封號,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時候,把他和孔子十哲大弟子列在一起,這十哲在孔廟裡面可以列在孔子旁邊,享受祭祀,所以後代稱他為朱子。從宋朝以後,朱子作的四書集註盛行不衰,國家考試非考他的注解不可,可見他的學術地位多高啊!但是我們研究佛法才知道,他是闢佛的,他的成見非常深。

王陽明是在明朝,也是了不起的學問家。明朝時有好幾個動亂,皇族裡面有個寧王宸濠造反,王陽明是文人,他就帶兵出來作戰,平定這場大亂,文治武功都了不起。他也是理學家,但與朱子有所不同,朱子的理學偏重知識,王陽明的理學偏重心法。他和朱子都看過佛經,得到佛經的啟發,所以講解儒經注重微言大義;雖得佛法的啟發,卻又不承認,反過來批評佛法,可見他們對佛法也不夠深入,所以就有這種情況。但是無論如何,他們是宋明理學家中非常有權威的,就世間的學問來講,從宋朝到明朝一直到民國,他們都是學術界的偶像。

靖節就是陶淵明,他曾經做過江西的彭澤令,做縣令的時候,巡撫派了一位等於一個視察官階的督由,來視察他的政治成績,來的時候,縣府的官史就叫陶淵明要束帶戴冠整齊出門迎接督由,陶淵明一聽之下就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折腰!」五斗米的俸祿,並不是很多,我不能夠為著五斗米,就向上級派來的官史鞠躬折腰敬禮,陶淵明自己把帽子摘下來不幹了!他的人格非常好,他雖然不修什麼道,可是他的詩在東晉時候,清新自然,最富於山水田園之美。千古以來要超過他的詩是很難的。

陸放翁也是南宋人,他是一位愛國詩人,做的詩很多,自成一格,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是他老年寫的「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放翁告訴他的兒子,死去之後萬事都空了,他自己本來就知道,悲哀的是大宋朝廷已遷到南方了,不能看到九州統一啊!這是唯一的悲傷。若有一天王師能夠一統中原,你在家祭時,切勿忘了告訴我一聲。這首詩在劍南詩鈔裡面最後一首,他是一位非常愛國的詩人,人格超眾。

前面兩位是理學家,後面兩位是詩人,印公祖師特地把這四位舉出來答覆永嘉某居士書,在民國那個時候無論哪一個學術界的人,你能超過這些人嗎?沒有人能超過他們四位,這四位具有那種卓見、學問、操守,最後還不能徹悟自心,還不能了脫生死!不能了脫生死,那一切都是沒有用啊!然後一轉世,自己到那一道,他們自己都還不知道。這四位尚且如此,其餘的人就更不必說了!

祖師所以把這四位列舉出來,讓大家了解「學問操持見地,雖可與無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於登天矣。」無論學問也好,操持也好,在學術上獨特的見地,如果能好好學佛,這些學問見地就可當作學佛的基礎,可惜由於不能自反,他們不能向自己的內心去求道,結果反而成為入道的障礙啦!倒不如那些沒有學問的人,沒有這些障礙。

靖節、放翁等,當然是了不起的詩人;至於晦庵、陽明的學問,後來的人也不能說沒有超過他的,但是他們兩位的名聲的確是壓倒後來的人,這些名聲,和學術地位與權威,卻成了他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於登天矣。

印祖講,學佛真能夠入門,非有善根不可!如果沒有善根,你學問再大,在今日之下,你學位再高,把天下古今之書都念過了,沒有善根,你不能學佛,還是徹底的生死凡夫。倒不如那些沒有學問的人,他一聞佛法馬上相信,一聽到念佛法門死心塌地的持名念佛,他的成就比那些人高得多啊!

台中蓮社是專修淨土法門的道場,導師雪廬老人秉靈巖印祖的教範,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在這個道場,接受我們老師教化過的人,只要如法修持,必能如願往生。有許多事實足以證明。我們首先必須建立信心,並有切願來執持名號,當生就能了脫生死。從印祖到雪公一脈相傳的這個念佛法門,確實是三根普被,人人能學,人人能成就,我們千萬不可放棄,一定要把這個名號一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