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佛学  /  六、述学讲演集  /  3 复康寄遥书

3 复康寄遥书

印光祖师文钞选读—〈复康寄遥书〉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复康寄遥书〉

今天是九十四年元旦,在一年的开始,与诸位一同念佛,谈谈祖师的开示。学人选了《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中〈复康寄遥书〉的一小段文字与大家共勉。这段文字是印祖答复康寄遥居士关于念佛人的修学问题,虽然字数不多,但对我们非常重要。

念佛法门之宗要

印祖说:“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净土宗有很多种修持法门,今天讲的专指“持名念佛法门”。讲到“持名念佛”,就须讲到“三资粮”。在现生到临终往生前的漫长路途中,须预备好“信愿行”三资粮,这样不仅寿终即可往生,在有生之年,念佛工夫好的,还能得一心不乱。所谓“宗”,就是“宗旨”,意即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为宗旨。何谓“信”?此乃特指相信依报、正报“二有”,即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信有阿弥陀佛(正报)。《阿弥陀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研经时须特别注意这一段,经文一开头就讲“有”,这绝非一般执理废事之人所言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约理而言,真如本性涵盖无量无边的世界,当然极乐世界也在我们的心性之中,自性中也有佛性,心性与一切诸佛、众生平等。从理上说是不错的,但不能只讲理不讲事。若约事而言,确实有极乐,确实有阿弥陀佛。信理还要信事,方才不偏。一般学普通法门的人,要在这世上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直到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这时间太长了!而净土宗相信实实在在有极乐世界,发愿到那个地方,一往生就脱离六道轮回,在那个环境修行,一生就能成佛。基于这个特殊的意义,我们研究净土经典、祖师文钞时,理、事都不能偏废,这样的“信”才算圆融。

其次,何谓“愿”?意即“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至于“行”,就是专念一句阿弥陀佛(四字或六字均可),念佛就是“行”。吾人平素修行,要以念佛为正工夫,而除了念佛,平常在家中或社会上与一般人来往,则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恼害众生的恶事都不可做,一切利益众生的善事则要尽力而为,这便是助工夫。“行”就是要正助双修。

总而言之,“信愿行”三法就是念佛法门的宗旨,而吾人在实践上都必须实实在在。如何叫做“实在”呢?雪公老师曾说,就算是释迦牟尼佛再来,告诉我们现在有新的法门,我们也绝不再改变。倘能如此不受动摇,“信愿行”三法才算得上真正落实。在佛门,一切经典都指归净土法门,所以“信愿行”这三法为宗旨非常重要,吾人一定要坚持,不能违背。

念佛法门之根本

“以菩提心为根本”。

“菩提心”为何?如果有人问:“你为何要学佛?学净土念佛法门?”最简要的回答是:“为了成佛,也为了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是我们学佛的两个目标,完全符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因地发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众生成佛,佛发四十八个大愿,就是为了这个,这就是“菩提心”。

念佛法门之实义

“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出自《观无量寿佛经》,它可以概括一切大乘经典所说的道理。“是心作佛”,“心”指的是“真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作”,即“造作”,我们的心如果造作佛,就是成佛。如何造作法?我们从无始劫来迷惑颠倒,一念不觉而起无明,由无明而起烦恼,不认识自己的真心,真心不起作用,完全被无明烦恼牵引,所以才有六道生死轮回。如何“作佛”?须先明白自己拥有真如本性,令真心起作用,把无明所起的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一层层地破除干净,才能够成佛。这就是“作佛”。

“是心是佛”。普通法门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待我们把无明烦恼去除干净,真性显现出来时,才能完全明白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而论到净土念佛法门,如果这一生念佛念得好,当生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出离六道轮回,等于证得阿罗汉果,生死大事就解决了。往生后还是继续地念这一句佛号修行,不必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很快就可以当生成佛。像这样,凭著一句佛号从娑婆往生极乐,然后在极乐世界成佛,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是心是佛”。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就是持名念佛法门的特别之处。“实义”,乃指“真实的意义”。意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真实意义。“因”,即“因地”,指的是凡夫。“果”,即“果地”,成佛在果地,这里指的是阿弥陀佛。彻,即“彻底”。该,则有“包含”、“包括”之意。从因地上说,凡夫在因地念一句佛号,就具足佛的果地功德,包含光寿无量广大的果海。而从果地上说,念一句佛号就贯彻到众生因地之源。约教理说,“因源”即无明最初一念不觉而动之“生相无明”,贯彻生相无明,即能贯彻真心之源。因着一念佛即贯彻到心源本性之境界。要到达这“因源”的境界,普通法门必须要到等觉菩萨,才能知道这最初一动之“生相无明”。而我们所修的念佛法门,祖师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与佛相应,就是果彻因源。我们但念这一句佛号,就能从凡夫粗浅烦恼的“枝末无明”一直贯彻到根本的“生相无明”,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力量。

念佛法门之下手功夫

“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

前面“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是就“理”上来说,这一句则是讲“方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念佛如何才能到这个地步呢?奉劝诸位,念佛时不要起任何妄念,一念佛即须与佛号相应、结合,念头不可四处攀缘。不管是在家自修或在道场共修,始终都要把心放在佛号上,不起任何妄念,不往外攀缘,这样就自自然然能把念头止住,虚妄分别心就没有了。没有妄念就是“净念”,而若能“相继”(相续不断),那就更可贵了。

祖师要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较不易做到,因此他慈悲地再为我们指点一个好方法:念佛时佛号从心念生起,然后从口念出声音来,再从耳听入心中;就算是默念,虽不出声但仍有声相,同样都是“心起、口念、耳听”,其目的就在不起妄念,不要到处攀缘,一直让净念与佛号结合在一起。这种功夫非常切要啊!

四宏誓愿不离心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

“由是而行”,即遵从上文,从“信愿行宗旨”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切要功夫,都如实去实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常”,有“始终”之意,即“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始终不离于心。这有什么功效呢?能这么做,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我们的心(净念)就能和佛相合在一起,心就能与道合一。

“四弘誓愿”是佛门中无论学什么法门的人都要发的“总愿”,我们修念佛法门,“信愿行”的“愿”虽然是我们修净土的“别愿”,但“总愿”也必须要发。“总愿”若能“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

生入圣流 没归极乐

“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

果能如此,那么“现生即入圣流”。“现生”,乃指“今生”,这一生就入圣人之流,与普通人境界不一样。如今世界到处都乱,乱从何起?从人心乱起。人心乱,事就乱,不是天灾,就是人祸。就像不久前南亚的大地震、大海啸,看似自然界的天灾,但学唯识的人都知道,山河大地是第八识的“相分”,“相分”又从“见分”而来,“见分”就是人心,心乱,“相分”也就跟着乱。中国古圣先贤讲究礼乐,讲究五伦(父慈子孝等),这就是教我们:凡夫不能不起心动念,但在起心动念时,要有一个正常的运作,有一个法则可以依循。若不正常的动作(父不慈、子不孝),家国、社会乱了,你争我夺,有我无人,乱到某个程度,天灾就来,这要责怪谁呢?中国在古圣时代,“风不鸣条,雨不惊雷”,微风柔和到吹拂树枝都没有丝毫声响,天空下雨时也没有惊悚的雷声,大地风调雨顺,天下一片祥和,这都是人心招感来的。

万事由人心起,人心一团和气,就感应大地安和。我们若能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心就会转变,接着,境界也会跟着转变。工夫若好,可以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让大家都能得到好的境界;万一工夫不到,现生照样可入于圣人之流,最起码天灾人祸可以避免。若能如此照着做,除了现生能入圣流之外,临终还能“直登上品”,临终往生,品位在上等。

今生今世不空过

“庶不负此生矣”。
“庶”,是“庶几”,是“差不多”的意思。能这么做,与道就很接近,就不会辜负这一生,这一生就不会空过了。

吾人可曾自问:“来此世间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的一生难道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吗?”试想,就算大皇帝、大富豪终究难逃一死,因此,人生绝不是为追求名利富贵而来,最重要是为了解决生死的问题,成就佛道。我们定要有此志向,才不白来这一遭。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位前生不知种了多少善根,今生才能得闻殊胜特别的净土念佛法门。有了善根,有了真信切愿,还要再加上精进修行,今生才不算空过。大家一同相互勉励吧!

最后,祝各位万事如意,法喜充满,光寿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