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祖師文鈔選讀—〈復康寄遙書〉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復康寄遙書〉
今天是九十四年元旦,在一年的開始,與諸位一同念佛,談談祖師的開示。學人選了《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中〈復康寄遙書〉的一小段文字與大家共勉。這段文字是印祖答覆康寄遙居士關於念佛人的修學問題,雖然字數不多,但對我們非常重要。
念佛法門之宗要
印祖說:「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淨土宗有很多種修持法門,今天講的專指「持名念佛法門」。講到「持名念佛」,就須講到「三資糧」。在現生到臨終往生前的漫長路途中,須預備好「信願行」三資糧,這樣不僅壽終即可往生,在有生之年,念佛工夫好的,還能得一心不亂。所謂「宗」,就是「宗旨」,意即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宗旨。何謂「信」?此乃特指相信依報、正報「二有」,即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信有阿彌陀佛(正報)。《阿彌陀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研經時須特別注意這一段,經文一開頭就講「有」,這絕非一般執理廢事之人所言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約理而言,真如本性涵蓋無量無邊的世界,當然極樂世界也在我們的心性之中,自性中也有佛性,心性與一切諸佛、眾生平等。從理上說是不錯的,但不能只講理不講事。若約事而言,確實有極樂,確實有阿彌陀佛。信理還要信事,方才不偏。一般學普通法門的人,要在這世上生生世世修學佛法直到成佛,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這時間太長了!而淨土宗相信實實在在有極樂世界,發願到那個地方,一往生就脫離六道輪迴,在那個環境修行,一生就能成佛。基於這個特殊的意義,我們研究淨土經典、祖師文鈔時,理、事都不能偏廢,這樣的「信」才算圓融。
其次,何謂「願」?意即「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至於「行」,就是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四字或六字均可),念佛就是「行」。吾人平素修行,要以念佛為正工夫,而除了念佛,平常在家中或社會上與一般人來往,則必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惱害眾生的惡事都不可做,一切利益眾生的善事則要盡力而為,這便是助工夫。「行」就是要正助雙修。
總而言之,「信願行」三法就是念佛法門的宗旨,而吾人在實踐上都必須實實在在。如何叫做「實在」呢?雪公老師曾說,就算是釋迦牟尼佛再來,告訴我們現在有新的法門,我們也絕不再改變。倘能如此不受動搖,「信願行」三法才算得上真正落實。在佛門,一切經典都指歸淨土法門,所以「信願行」這三法為宗旨非常重要,吾人一定要堅持,不能違背。
念佛法門之根本
「以菩提心為根本」。
「菩提心」為何?如果有人問:「你為何要學佛?學淨土念佛法門?」最簡要的回答是:「為了成佛,也為了度一切眾生成佛。」這是我們學佛的兩個目標,完全符合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因地發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眾生成佛,佛發四十八個大願,就是為了這個,這就是「菩提心」。
念佛法門之實義
「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話出自《觀無量壽佛經》,它可以概括一切大乘經典所說的道理。「是心作佛」,「心」指的是「真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作」,即「造作」,我們的心如果造作佛,就是成佛。如何造作法?我們從無始劫來迷惑顛倒,一念不覺而起無明,由無明而起煩惱,不認識自己的真心,真心不起作用,完全被無明煩惱牽引,所以才有六道生死輪迴。如何「作佛」?須先明白自己擁有真如本性,令真心起作用,把無明所起的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一層層地破除乾淨,才能夠成佛。這就是「作佛」。
「是心是佛」。普通法門須經三大阿僧祇劫,待我們把無明煩惱去除乾淨,真性顯現出來時,才能完全明白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而論到淨土念佛法門,如果這一生念佛念得好,當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出離六道輪迴,等於證得阿羅漢果,生死大事就解決了。往生後還是繼續地念這一句佛號修行,不必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很快就可以當生成佛。像這樣,憑著一句佛號從娑婆往生極樂,然後在極樂世界成佛,就可以知道什麼是「是心是佛」。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就是持名念佛法門的特別之處。「實義」,乃指「真實的意義」。意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的真實意義。「因」,即「因地」,指的是凡夫。「果」,即「果地」,成佛在果地,這裡指的是阿彌陀佛。徹,即「徹底」。該,則有「包含」、「包括」之意。從因地上說,凡夫在因地念一句佛號,就具足佛的果地功德,包含光壽無量廣大的果海。而從果地上說,念一句佛號就貫徹到眾生因地之源。約教理說,「因源」即無明最初一念不覺而動之「生相無明」,貫徹生相無明,即能貫徹真心之源。因著一念佛即貫徹到心源本性之境界。要到達這「因源」的境界,普通法門必須要到等覺菩薩,才能知道這最初一動之「生相無明」。而我們所修的念佛法門,祖師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一念與佛相應,就是果徹因源。我們但念這一句佛號,就能從凡夫粗淺煩惱的「枝末無明」一直貫徹到根本的「生相無明」,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力量。
念佛法門之下手功夫
「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
前面「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就「理」上來說,這一句則是講「方法」。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句話出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念佛如何才能到這個地步呢?奉勸諸位,念佛時不要起任何妄念,一念佛即須與佛號相應、結合,念頭不可四處攀緣。不管是在家自修或在道場共修,始終都要把心放在佛號上,不起任何妄念,不往外攀緣,這樣就自自然然能把念頭止住,虛妄分別心就沒有了。沒有妄念就是「淨念」,而若能「相繼」(相續不斷),那就更可貴了。
祖師要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較不易做到,因此他慈悲地再為我們指點一個好方法:念佛時佛號從心念生起,然後從口念出聲音來,再從耳聽入心中;就算是默念,雖不出聲但仍有聲相,同樣都是「心起、口念、耳聽」,其目的就在不起妄念,不要到處攀緣,一直讓淨念與佛號結合在一起。這種功夫非常切要啊!
四宏誓願不離心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
「由是而行」,即遵從上文,從「信願行宗旨」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切要功夫,都如實去實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常」,有「始終」之意,即「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始終不離於心。這有什麼功效呢?能這麼做,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我們的心(淨念)就能和佛相合在一起,心就能與道合一。
「四弘誓願」是佛門中無論學什麼法門的人都要發的「總願」,我們修念佛法門,「信願行」的「願」雖然是我們修淨土的「別願」,但「總願」也必須要發。「總願」若能「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
生入聖流 沒歸極樂
「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
果能如此,那麼「現生即入聖流」。「現生」,乃指「今生」,這一生就入聖人之流,與普通人境界不一樣。如今世界到處都亂,亂從何起?從人心亂起。人心亂,事就亂,不是天災,就是人禍。就像不久前南亞的大地震、大海嘯,看似自然界的天災,但學唯識的人都知道,山河大地是第八識的「相分」,「相分」又從「見分」而來,「見分」就是人心,心亂,「相分」也就跟著亂。中國古聖先賢講究禮樂,講究五倫(父慈子孝等),這就是教我們:凡夫不能不起心動念,但在起心動念時,要有一個正常的運作,有一個法則可以依循。若不正常的動作(父不慈、子不孝),家國、社會亂了,你爭我奪,有我無人,亂到某個程度,天災就來,這要責怪誰呢?中國在古聖時代,「風不鳴條,雨不驚雷」,微風柔和到吹拂樹枝都沒有絲毫聲響,天空下雨時也沒有驚悚的雷聲,大地風調雨順,天下一片祥和,這都是人心招感來的。
萬事由人心起,人心一團和氣,就感應大地安和。我們若能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心就會轉變,接著,境界也會跟著轉變。工夫若好,可以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讓大家都能得到好的境界;萬一工夫不到,現生照樣可入於聖人之流,最起碼天災人禍可以避免。若能如此照著做,除了現生能入聖流之外,臨終還能「直登上品」,臨終往生,品位在上等。
今生今世不空過
「庶不負此生矣」。
「庶」,是「庶幾」,是「差不多」的意思。能這麼做,與道就很接近,就不會辜負這一生,這一生就不會空過了。
吾人可曾自問:「來此世間的意義究竟何在?人的一生難道只是為了升官、發財嗎?」試想,就算大皇帝、大富豪終究難逃一死,因此,人生絕不是為追求名利富貴而來,最重要是為了解決生死的問題,成就佛道。我們定要有此志向,才不白來這一遭。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諸位前生不知種了多少善根,今生才能得聞殊勝特別的淨土念佛法門。有了善根,有了真信切願,還要再加上精進修行,今生才不算空過。大家一同相互勉勵吧!
最後,祝各位萬事如意,法喜充滿,光壽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