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儒行解
8 月 17, 2017 3:23 下午 在〈20 儒行解〉中留言功能已關閉國學精華在詩書易禮春秋五經之中,研讀五經的學者普通稱之為儒,或稱儒者、儒士、儒生。由儒入仕,則稱儒吏,由儒領兵,則稱儒將,儒者行醫,稱為儒醫,儒者文以載道,稱為儒筆。自古類似這些名稱,由於加上一個儒字,便給人一種好感,究其原因,是在儒者不僅研究學問,而且更注重操行。小戴禮記儒行篇... 繼續閱讀
國學精華在詩書易禮春秋五經之中,研讀五經的學者普通稱之為儒,或稱儒者、儒士、儒生。由儒入仕,則稱儒吏,由儒領兵,則稱儒將,儒者行醫,稱為儒醫,儒者文以載道,稱為儒筆。自古類似這些名稱,由於加上一個儒字,便給人一種好感,究其原因,是在儒者不僅研究學問,而且更注重操行。小戴禮記儒行篇... 繼續閱讀
中華文化這個題目,國人聽得太熟了。但是,最熟的名詞,往往含有最重要的意義。若干年來,因為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學術界人士已發表了很多高見。文化一詞,也有所解釋。只有中華二字,尚未見有專文闡揚。本文對中華文化廣泛的內容,不敢妄發議論,只想拿中華二字來作粗淺的研究,希望從這裡獲得一些基本... 繼續閱讀
學道能學到不違本性,那就是有道之人了。然而學道的人多,率性的人太少,原因就是一個情字在作祟。 孔子通達人情,知道率性不是易事,因此教人調理感情,使達中和之境,然後便能率性。 我國文化最重要的是一個道字,道是一切學問的根本,所以孔子說「志於道」。道字的意義,可以禮記中庸裏的一句話來... 繼續閱讀
儒學以修道為本,修道以誠為訣要。誠是誠實,不虛偽。周易乾文言說:「閑邪存其誠」,禮記樂記說:「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孔穎達疏都把誠字解釋為誠實。禮記大學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經文自釋:「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禮記中庸也說:「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中庸是一篇修道... 繼續閱讀
哀公問政,在中庸篇裏有其特殊的意義。孔子對答哀公時,把為政的道理說得非常徹底。他告訴哀公,辦政治要實行五達道,為政者自己更要修身,無論修身治國,都要一本於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聖賢自修與教人不變的真理。 中庸的主旨在講心性,子思把孔子答覆哀公的政治學理引用在這裏,... 繼續閱讀
聖賢的言論都有所本。子思作中庸,依據孔子所說的「中庸」一辭而撰述。孔子的「中庸」一辭則由堯舜禪位時的言辭而來。論語堯曰篇記載堯命舜之辭有「允執其中」一語,後來舜禪位給禹時,也說「允執厥中。」子思又在中庸篇裏引孔子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此處「用其中」就是中庸鄭... 繼續閱讀
學中庸,了解中庸之道不可須臾離,如果進而求其怎樣用功,便須研讀中庸這幾句經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讀這一段經文,首須研究的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莫見的「見」字即是「現」字,和隱字的意義相反。莫顯乎微的「微」字,是極... 繼續閱讀
研究孔門學問,必須即知即行,方能入道,不然,只研究理論,而不求其實行的工夫,那不過是求到一些知識而已,反之,如或只注重實行,而不講究學理,則其所行,猶如盲人瞎馬,那也很危險,所以,中庸在說明成就聖人的道理之後,即詳細說明實行的方法,而在說明如何實行之前,最重要就是必須了解這兩句話... 繼續閱讀
吾人仰觀星空,俯察大地,確實感覺天地悠悠,浮生若夢。如再追問,生從何來,死歸何所,更是茫昧無知。但讀中庸,了解人人本有心性,本無生死,人皆可為堯舜,則對宇宙人生別是一番認識,而那如夢無知之感便能一掃而空。然而此僅知其學理而已,如欲將學理轉為事實,則必須研究中庸所講的為聖之道。 子... 繼續閱讀
禮記中庸篇是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子思之學本於曾子,曾子本於孔子,孔子本於古聖先王,古聖先王本之於性。性是何義,中庸開頭就說「天命之謂性」。 鄭康成注:「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智。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稟受度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