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易經,廣大悉備,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秦始皇焚書時,李斯只見易經是卜筮之書,所以未投秦火,這是一大幸事。然而一部大易決不像李斯所見的那樣簡單。就以卜筮而論,小而言之,可以趨吉避凶,講到高深處,則如繫辭傳所說:「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再就義理而論,由有形的卦爻,到形而上的大道,更是超凡入聖的境界。所以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又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周易是講變化之道的經書,但變化是事相,是作用,事必有理,用必有體,理體則不變,所以易經有變動的事用,有不變的理體。繫辭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的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這是解釋不變的理體。形而下的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是解釋變化的事用。理體是事用的根源,事用是理體的顯現,兩者不可分離。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在太極未生兩儀之前,只是渾然不動的理體,不見森羅萬象。既生兩儀之後,便有四象八卦,則是變動不居的事用。
八卦每一卦由三爻構成,再由八卦重之而為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構成,這些都是符號,代表天地人動植礦等萬有事物。學易須先認識這些符號,及其代表的種種事物,再研究卦爻變動的法則,以及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周易繫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上下經繫辭彖象文言,都要研讀,然後始能觀變玩占。最後必須思維,人世間與自然界,一切現象瞬息萬變,每一變化都有吉凶禍福之幾,而一切變化盡攝在一卦的六爻之中,繫辭傳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又說:「周流六虛,上下無常」,且以人類為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心隱微變化,以及死生之際的顯著變化,盡在這虛設的六道卦爻中來回轉變,不能休息,惟有超出六虛,始能不受困擾。要超出六虛,則須想見六虛是來自太極所生的陰陽兩儀,而陰陽兩儀只是一明一暗的幻影。只要看破這幻影,便能打破時空假相,而歸於形而上的理體,死生周流的問題自然解決。
周易確是一部奇書,奇妙之處就在由事入理,攝用歸體,也就是寓大道於卜筮之中。但是攝用歸體並不容易,必須用真實的功夫,那就要舉心動念都須觀察有無過失,到了無過的境界,可謂工夫已熟,成就聖人的修養。孔聖人不自以為聖,所以只期許無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