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佛学  /  二、明伦社刊论文汇集(二)  /  16 师恩罔极

16 师恩罔极

雪公恩师归西安养,至今已届一周年。这一年来,民常忆师往日慈悲教化,夜间作梦,又常见师于梦中。回忆愈久,梦见次数愈多,愈觉师恩无尽,不能悉付言筌,今只略举恩德数条,藉表思怀于无既。

如果有人问民,汝自有生以来,何事最感幸运?民当不思而答,即是忝为师门弟子。犹忆未入师门之前,因为久作流人,以致身体羸弱,心情烦闷,每逢假日,便到海边,或到山上,极目望远,望到夕阳西下,而烦闷依然不解。自遇恩师以后,即在台中安寓,工作之余,全力从师学儒学佛,了解中华文化博厚高明,佛法中尤有当生成就之法,于是从前那种茫无所归之感逐渐消失,代之则是身心平安,以道自励。试思人世有何幸运以与此相比,此种幸运全为师赐。

民少年在家乡,尝读一些儒经,流落瀛洲以后,因感人世沧桑,乃读老子、庄子,以及内典经论,希求心灵慰藉,但所阅读既无系统,又只当作学术研究,所以烦恼起时,并无克制之功。后蒙恩师指点,必须由学入道,方得受用。民即请示,如何方能入道?师说,学儒从学天命而入,学佛从学因果而入。不知天命,不能守道不移。不知因果,不能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尤其修净土法门,唯有深信因果,方能老实念佛。民遵师示学习,果获大益。

民既闻法,获悉世间万法无常,纵然诗如李杜,文如韩欧,皆无助于了生死,因欲废书,专心念佛,求得生西左券。师即告诫,上智下愚,单持名号,不起分别心,皆能成就。汝非下愚,亦非上智,不学教理,何望有成。而且净土宗是大乘法,必须度化众生。不学教理,如何度众。民遂提起精神,学习经教。师则循循诱导,不时提示,除令常随听经,又为指定专书研读,包括佛经儒经文史等。读后须提疑问求解。如无疑问,师便提出问题令民解答。师问皆是书中隐微之义,甚难解答。例如阿弥陀经,民将祖师要解,疏钞等研读再三,又作笔记,信无难题,然师每问皆出乎民之意外,以致无一次能解,因此不免沮丧。师说,阿弥陀经可谓是小华严经,含义无尽,答不出,不足为怪,但须下苦工夫学。师如此鼓励后,再提示,令民再研究,直到问题解决为止。民在当时甚以为苦,但后来方知,如此学习,进步最快,受用最多。

从师学道,由浅而入,没有太难太易之感。例如学儒,虽然圣人境界弥高弥坚,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师则教以敦厚人伦,注重礼节,由此希贤希圣,因而人人可学。又如念佛,早晚持名以外,余时皆打妄想,甚至造业,如此焉能念得一心不乱,如果二六时中念佛不辍,今无一人能行,师遂依据楞严经开示学者,早晚功课念佛,平时得暇,即须忆佛,忆是口不出声,心中想佛,心想佛时,心中有佛,妄想即转为净念,恶业自然不造,善业自然奉行。此即正助双修,可以伏惑,可得一心。如此念佛忆佛,人人可学。恩师度化,善巧方便,由此可见一斑。

师常训示,学儒学佛,要学仁慈,见人造恶业,受苦报,就要怜悯众生未受道德教育,致其良心遭受污染,即思如何以儒以佛改善人心,期使世间共业共转。如果不能共转,亦是天命使然。但仍须尽其在我,多向世人弘扬中华文化,多讲因果轮回事理,使其潜移默化。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世尊明知众生业力无边,甚难改变,仍说无边佛法以改之,这都是出于仁慈之心。吾人学孔子、学世尊,务须以仁慈为怀。师教诗书易礼,讲华严经,一直讲到归西始止,最后还教弟子一心不乱。师办慈善事业,救济急难病苦,毕生不懈。此即仁慈之实践,永为诸弟子示范。

事师数十年,闻言教、见身教、好学者、颖悟者,各有成就。民愧愚鲁,不知勤学,负师厚望太多。每忆从前春风化雨,今已杳然,不禁妄想时光能以倒流,续享恩师化育。此想虽妄,或可是真,昔闻时空本是假相,果能破假,则师往日音容笑貌仍在眼前,现在亦无十万亿佛土之隔。惟民深惭视觉茫茫,尚求恩师在常寂光中放光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