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專區  /  佛學  /  二、明倫社刊論文彙集(二)  /  12 談定數

12 談定數

清儒紀曉嵐氏,曾引「前定錄」中的一段文字,說明凡事皆有定數,不需枉費心機。那是在唐朝開元年間,進士李揆嘗請卜士王生為他占卜前程,王生當即給他一封密緘說:「閣下當了拾遺之後,即可拆開一看」。李揆後來由人薦與朝廷,帝命宰臣試其文詞,出了三道試題,一為「紫絲盛露囊賦」,一為「答吐蕃書」,一為「代南越獻白孔雀表」。揆自中午至傍晚,始將三篇文章作成,一共塗了八個字,旁邊又加兩句小注。次日朝廷即授李揆為左拾遺。過了十幾天,揆忽想起王生的密緘,拆看之後,緘裏並無他物,只有三篇文章,題目內容與他在殿試中所作的三篇一字不異,其中塗改與旁注的字,也完全一致,使他大為驚奇。

下考場作文章,自己猶不能預料,而卜者能料定如神,如果不是定數,又當如何解釋。明朝雲谷禪師說:「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既然有數,則萬事都在數中,精於數學者必能事先推知。昔日邵康節先生獲異人傳授,深於易家術數之學,推算事物絲毫不爽,一日推算家中的一張椅子,當在某年月日,被一位仙人坐破,即在椅底懸記其日期。屆時果有一道人來訪,坐下不久,其椅即破,道人愧謝。邵子便說:「物之成敗有數,豈足介意」,因將椅底所書揭示以驗。道人愕然辭行,出門忽即不見。此一傳說,雖甚離奇,但由此可知,神仙尚且逃不出定數,何況平常人。所以古人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話雖如此,但是大善大惡都可以打破定數。例如某人本來可以活到七十歲,但他殺人搶劫,或者有虧陰德,致受國法制裁,或受天譴,便不得壽終。又如讀過「了凡四訓」的人都知道,袁了凡先生原來一切皆為定數所拘,但後來遇見雲谷禪師,獲傳立命之學,先作三千善事,便把他的功名定數打破,再作三千善事,又把命中無子的定數打破,後更誓行一萬條善事,他的壽命原定為五十三歲,但到他撰寫「了凡四訓」時,已經六十九歲了。足見定數並非決定不能改變。雖能改變,畢竟有限。因在三界之內,無論如何改變,都不徹底。必須出離三界,始得一勞永逸。要出三界,惟有學佛。學佛要求當生出離,惟有修行淨土法門。雖修淨土,但是工夫不到,依然一切有定數。雖有定數,但能時時警覺,不與世俗同流,一切安分守己,便能幫助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