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無常,又值全球烽火之際,有緣學佛,走覺悟之路,實為萬幸。然今舉世清濁難分,學佛何嘗例外。大致辨別,如果以貪求之心走進佛門,求名求利,一切皆與覺悟之道相背,那是造業,不是學佛。或以世間學者態度研究佛理,不肯照理實行,那是到佛家考察學問,也不是學佛。真正學佛必須解行並進。
解是解理,行是修行,兩者雖需相輔而進,但其性質相反。解是在學問上用工夫,愈解則學問愈進步,猶如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行是在修道上用工夫,愈修則凡情愈減少,猶如老子所說的「為道日損」。為學日益,其義可解。為道日損,因與一般人觀念不合,其義難解,但修道不損凡情,決定不能入道。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真如本性。此性萬德萬能,生佛平等,但有在纏與出纏之別。凡夫眾生的真如本性,隱在凡情之中,也就是為貪瞋癡等諸惑所纏,德能無法表現,是謂在纏真如。佛已斷盡諸惑,得大自在,一切德能施展無礙,是謂出纏真如。這可以礦金作比喻。在纏真如可比礦中之金。出纏真如可比銷除礦沙以後的純金。諸惑則如礦沙。修道必須斷惑,猶如鍊金必須去沙。如果想斷惑而又不願損惑,便如想去沙而又不願損沙,顯然不合理。
諸惑太多,且拿一個貪字來說,凡夫本身,以及身外的一切事物,例如財色名食等,無一不在所貪之內,也無一人不貪。而世間一切事物都有限量,愈貪愈感不足。無論何人,貪心一起,必損他人。大家都起貪心,損他人,到後來,必然互相掠奪,殘殺,招來無窮的苦難。今日世局就是由這貪心造成。修道如果不去貪心,則與俗人無異,眼前的小災也難避免,何況生死大事。只有真修之士看這貪心猶如礦沙,去之惟恐不盡。
華嚴經入法界品說:「當捨一切物,盡未來際,行檀波羅蜜,令一切眾生普得滿足。衣服、飲食、妻妾、男女、頭目手足,如是一切內外所有,悉當捨施,無所吝惜。」釋迦牟尼佛未成佛時就是這樣修行,以身體飼鷹餵虎,以及捨施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計其數。
學佛要有正確的目標,眼前避免世間災難,將來必須成佛。既須成佛,則必須修行菩薩道。既修菩薩道,則不論修任何法門,都必須斷盡一切惑。雖然修淨土宗可以伏惑帶業往生,但往生後,仍要斷盡一切惑才能成佛。既須斷惑,則必須捨棄世間一切可貪之物,甚至本身頭目手足。初學菩薩力量不足,固然不能像大菩薩那樣捨施,然而決定不能只教人布施,自己一毛不拔,甚至只想接受人家的布施,最低限度,要把損人利己的行為轉變為損己利人,這是修道的起點。
行菩薩道不只是布施一種,斷惑也不只是去貪,各宗都有斷惑的正工夫,但現代人受貪心之害太深,而且又容易誤解布施的意義,所以特別提出來研討,其餘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