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知幾其神乎。」又說:「幾者動之微。」萬事萬物無時不動,動就發生變化,變化就有吉凶。任何人若想知道吉凶變化,不能不知幾。但,幾是「動之微」,它只在事物變化之前微微的發動,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想知道它,實在不容易。
史記有這樣一段記載:扁鵲朝見齊侯,一見面就說:「君有病,但尚在皮膚,趕快治,可以治得好。」齊侯說:「我身體很好,那裡有病?」扁鵲走了以後,齊侯便對他的左右臣子說:「做醫生的就這樣圖利,偏把我無病說成有病,好讓他給我不藥而癒,以要大功。」以後,每隔五天,扁鵲就來諫勸一次,每次都看見他的病往身體內部深入,而齊侯一直不聽。最後一次,扁鵲見了,回頭就跑。齊侯派人追問。扁鵲回答說:「貴君的病已進了骨髓,我再也無法進諫了。」又過五天,齊侯略感身體不舒服,馬上派人找扁鵲。但,扁鵲已逃走了。不久之後,齊侯果然不治。
內經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若要治未病,則必須知病幾。但,聖人知幾,而凡夫不知,也是枉然。學佛的人大都知道佛是大醫王,能治眾生一切病。而眾生最嚴重的病不在色身,乃在慧命。色身大不了是一死,但慧命決不隨同色身一死了之,色身死後,慧命不死。雖然不死,卻被無明煩惱所障礙,以致迷惑顛倒的再找色身來寄託。這樣死了一個色身,又轉生一個色身,死生不斷,痛苦無窮,這就是佛所說的生死流轉。借現代科學用語,就是能力不滅。這種能力雖然不滅,但是生死疲勞,不得自在,實為最大的苦惱。這苦惱從那裡來的?十二因緣說得很清楚,現在的苦果,來自過去的無明、行。將來的苦果,來自現在的愛取。過去的已成事實,現在的必須注意。愛是貪愛,取是奪取。眾生在世間的活動,離不開愛取二字,這就是生死之幾。
不學佛,不必說。吾人既然學佛,就應當知道生死之幾,了解眾生的通病,不用他人勸告,自察起心動念,是走生死路線?還是走解脫路線?是要治未病?還是要治已病?時常要以齊侯作鑑戒。
佛家到了末法時代,鬥爭愈演愈烈。佛早有預言,那是邪魔外道之徒滲透到佛門裡,猶如寄生蟲生在獅子身上。真正的佛門子弟,有能力的就要替獅子驅蟲,能力不夠的也要辨別是非。順從愛取,造作惡業,便墮三途。違背愛取,造作善業,便出六道。不論大小乘,也不論修那一種法門,都要在自心微動處察其吉凶變化。知幾固然很難,但以佛言作標準,至誠的辨別是非善惡,自能趨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