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學問廣大精微,不論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無所不包。孔門弟子雖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之分,但每一位賢哲所學都非常淵博,凡是不知道的事情,都要虛心求其知道,所以都能成為大賢人。論語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一章,便是很好的例子。
子路雖以政事見長,然而他覺得事鬼神以及死的問題尚不了解,所以問「事鬼神」,孔子答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繼之「敢問死」,孔子則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這樣答復子路,並不是否定子路所問的問題,而是指示子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唯有能事人,方能事鬼神,想知道死後的狀況,必須知道生前的狀況。這是儒家三世的學理,在這裏很扼要的顯示出來,想獲進一步的了解,則須從周易中研求。
周易繫辭傳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何玄子古周易訂詁解釋:「原始反終,以卦體言。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後。精氣游魂,以卦變言。精屬陰,氣屬陽,精氣在卦,則為陰陽之物。云游魂者,即卦之魂。京氏易有游魂歸魂之卦,皆以魂言。」
姚配中周易姚氏學解釋:「易之在物,自始及終,窮則變,變則化,此終而彼始,此死而彼生,陰陽消息各有舍也。鄭康成曰,精氣謂七八也,遊魂謂九六也。案陰陽之數正於七八,故精氣為物,卦畫也。九六者,陰陽之老,七八之變,故遊魂為變,爻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陰陽交合,物之始也。陰陽分離,物之終也。合則生,離則死。交合泰時,春也。分離否時,秋也。」
以上各家注解,雖然都是象數,但是繫辭傳說:「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六爻變化,就是天地人等萬物的變化。所以陰陽二畫即是陰陽二種精氣,來往不定的卦中遊魂即是一切動物的靈魂。當陰陽二氣交合時,遊魂遇見,便與之結合,而成為三和合體,這就是生。春秋莊公三年穀梁傳說:「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可為參考。這個三和合體由生而長必須一直和合,一旦不能維持和合時,便須分離,這就是死。分離之後,靈魂再去遊蕩,遇見另外的陰陽交合時,再去與之結為新的三和合體,又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樣死生不斷,所以繫辭傳說為「死生」,而不說為「生死」。尚須注意的是陰陽二氣不專指人類而言,而是包括人類鬼神以及其他各種動物。由此可知,死生變化非常複雜,如不研究周易,則不能了解。
孔子又在繫辭傳裏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六虛就是六畫卦位,六位本無,由六爻顯示才有,故名為虛。研究周易,要旨就是觀察在六虛中千變萬化的宇宙人生,發現吉凶之幾,知所趨避。凶之最大最難避去的就是在六虛中死生周流,吉之最徹底最需趨就的即為超脫六虛,不再周流,而歸太極。
論語一書往往有最難注解之處,季路問事鬼神章,雖是簡短的幾句問答,但其文義十分深奧,如不了解易經中遊魂為變的道理,或者雖知而囿於成見,那就必然謬注或曲解孔子答復子路的原意。因此,凡是虛心求知的學者,必須捨棄一切謬注曲解,放開眼光,圓見經文所含的事理,方能求到純正的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