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德累功以立命 (敬以此文為當選及落選者祝福)
古今事物,名相不同,而實質是一。古有科舉考試,今有公職選舉。參加考試也好,競選也好,都為爭取一個名位,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無論考試選舉,所取的人才,都有名額限制。既有限額,考試便有人落第,競選便有人落選。落第與落選都是「求不得」之苦,而且嘗受這種苦味的人,古今來,不乏才高學富之士。科舉時代,一般人在考場幾次失敗之後,往往委之於命運,現代人大都無此觀念,但無論如何,一個人富貴窮通,確有他的定數,雖有定數,卻不必為之氣沮。
先舉一個淺近的事實,以證命運的不容否認。
以「了凡四訓」盛傳後世的明朝袁了凡先生,少年時,遇見一位深通邵子之學的孔老先生,替他推算一生的休咎,預定他某年參加童生考試,取第幾名,某年補廩生,某年當貢生,某年在四川做縣長,在任三年半,就要離職,五十三歲的八月十四日丑時,便告壽終正寢,可惜命中無子。他一一記下來。後來參加歷屆考試,所得的分數名次,無不在其推算之中,甚至在當廩生時,應吃廩糧九十一石五斗,即補貢生,也絲毫不差。於是,了凡先生對於仕途的進退,深信一切有命,淡然無求。
再舉同一事實,以證命運的不足畏懼。
袁了凡先生補了貢生以後,進了燕都的國子監,在學的一年中,終日靜坐,無心讀書。後來轉到南京國子監,尚未註冊入學,就往棲霞山,拜訪當時的高僧雲谷禪師,與禪師對坐三晝夜,不打瞌睡,也不起妄念。雲谷禪師大為驚奇,問他平日如何用工夫。他說:「我的命運,已由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都有定數,所以,無可妄想。」禪師一聽此話,便笑著說:「我當你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於是同他談論立命之學,打破陰陽氣數,不受命運的拘束,教給他一種「功過格」,勉勵他擴充體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了凡先生實行了一年之後,果然見效。他參加禮部的科舉考試,孔老先生算定他考取第三名,他居然考了第一名,是年秋天參加鄉試,竟中了舉人。此後他一直勇猛行善,生了一子,又中了進士,派當縣長,在其任內,他減輕了全縣的田賦,善行尤其卓著,五十三歲不但不死,而且體力強壯,到六十九歲寫「了凡四訓」時,還是精神矍鑠。
由此可知,命運但能支配凡夫,卻不能拘束善士,樂善不倦的人,日日行善,不問他人知與不知,他的命中氣數,卻在人所不知中急遽的改變。古時考場中,或有人一時思路不開,而抱落榜之恨,或有人忽感神來之筆,而得榜首之榮,這都不是偶然的現象。現在增額中央民意代表,地方公職人員,各種候選人都在激烈的競選,而且民主政治幾年便有一次選舉,參加競選的人士,如果了解命中有數,自然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但這不免過於消極,有志的才俊,應該效法袁了凡先生,積德累功,改造命運。
孟子說:「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若以佛法而論,眾生自性就是無上的天爵,萬德莊嚴,壽命智慧一切無量,但因妄想執著,不得受用。所以,佛家有解除妄執的種種方法,而種種方法都要力行善事來幫助。眾生只要開發自性一線之光,便見本有家珍,一切具足,再看那些無常的人爵,自然就會付諸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