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有兩翼,始能起飛,中藥有君臣佐使,始能卻病。修道有正行,也必須有助力,否則如單翼之鳥,孤君之藥,不能奏功。就以念佛而論,如無助力,那只能散心稱名,不能得一心不亂。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正因,也就是信願持名,福德是助緣,詳說不盡,而以三十七助道品為主。所以,念佛法門必須正助雙修,始能成就淨業。
極樂世界眾鳥演法,猶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何況在娑婆,怎麼能不修這些助道法。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三惡道,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不需修四念處、四正勤等法,只自五根五力起修即可。但在娑婆,必須修四念處、四正勤,方能懇切念佛。
四正勤,簡說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四念處,即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念是能觀的心智,處是所觀的境界。境界太多,約之,不外身受心法四種。人身不論美醜,都有九竅排洩污物,內臟所貯更髒,又有無數微蟲寄生體內,至於外面一層皮膚,似乎尚淨,但如不常洗臉洗澡,也是惡臭難聞,所以觀身不淨。人在世間,無論身心,所受皆苦,最顯見的有生、老、病、死、愛別離等八苦,雖然也有不少樂事,例如升官發財,飲食享受,然而,官位愈高,其心愈危,財物愈多,愈有憂患,日夜患得患失,比貧賤更苦,食物縱有山珍海錯,如在飽啖之後,強令啖之不已,必然痛苦不堪,以此類推,其他一切樂事,皆可變為苦受,而一切苦事不會變為樂受,所以觀受是苦。凡夫之心剎那生滅,所以觀心無常。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無一有我,所以觀法無我。時常觀想這四種境界,便感娑婆無可留戀,必須厭離。再觀極樂,蓮華所化之身,究竟清淨,所受純是不思議樂,心則真實常住,五蘊之法自在為我。時常觀想這四種境界,便感極樂遠非娑婆可比,必須欣往。果然切實的欣厭,則不為這世間五欲六塵所惑,念佛自然得力。再以四正勤修無漏福,使善根福德日益增多,不但自利,並能造福人群。
末法時期,有一類學人,特別強調,行菩薩道,不離世間,要建立人間淨土。這個理想雖高,但不是生死凡夫所能為力,必須往生西方淨土之後,乘願再來,或在此方已斷見思惑,並斷很多塵沙惑,才可以常在世間自覺覺他,未到這種地位,而欲常住五濁惡世,則不但淨土建不起來,恐怕自己反為穢土所轉,豈不誤人而又自誤。
一年的光陰又去了,工商各界都要盤算過去,策勵將來,但那都是生滅法,修淨業者,應當反省過去一年,念佛的工夫如何,能否伏住煩惱,同時深信欣厭二字是念佛的要訣,以此幫助持名,才會與佛號相應,切勿為群言所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