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
這次講座,選了幾首雪廬老人的詩作向大家講述。先看第一首──〈孔上公歌樂山猗蘭別墅寄興〉:
翠屏掩映鎖秋暉,靜裡常關松下扉;
欄外紫霞隨澗落,窗中黃葉共雲飛;
晴江一曲天邊盡,煙障千重雨後微;
西蜀南陽同不陋,春風從此長芳菲。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七言是一句七個字,律詩一共有八句,分成四副對聯,四聯就是起承轉合。開頭兩句叫「起聯」(開頭),第三、四句叫做「頷(脖子)聯」,第五、六句則是「脛(從膝蓋到腳跟的部分)聯」,最後兩句則是「結(結論)聯」。先解釋「詩題」。
詩題
孔上公就是孔德成先生,他是孔夫子的後代,已經在去年(九十七年)過世了。我們的國家從過去皇帝的時代一直到民國,都稱孔夫子為「至聖先師」,而在民國時代,這位奉祀官就是代表孔夫子。國家設立奉祀官,奉祀官有辦公的地方,就是奉祀官府,我們的老師雪廬老人就在奉祀官府裡擔任主任秘書,所以和孔上公的關係非常深厚。由詩題看來,可知雪廬老人與奉祀官不但是部屬與長官的關係,實際說來還是朋友關係。雪廬老人的年齡其實比奉祀官大很多,在中國對日本抗戰的時候,他就跟奉祀官一同隨著國民政府從南京遷都到四川的重慶,不過,奉祀官府不在重慶市,而在重慶郊區一座名叫「歌樂山」的山上,歌樂山的景緻如何?在這首詩裡便有清楚的敘述。
猗蘭別墅,奉祀官府就設在裡頭。為何名為「別墅」呢?表示這不是他本來居住的地方,而是抗戰的時候,臨時設在那裡的。「猗蘭」是專有名詞,「猗」是茂盛的樣子,「蘭」就是蘭花。「寄興」,意指全詩表面雖描寫歌樂山的猗蘭別墅,實則還有絃外之音。
翠屏掩映鎖秋暉 靜裡常關松下扉
歌樂山屬於重慶市,但是不在城裡,而是在市郊,它位於長江岸上,海拔頗高。這兩句是描寫山上的大環境。
「翠」是青色,「屏」是一般家裡用的屏風,「翠屏」是形容四面青翠的山,它們圍繞著歌樂山以及重慶市,好像屏風一樣。在這個翠屏當中是什麼呢?沒有別的,只有秋天的太陽。「鎖」是閉鎖的意思,形容秋天的太陽被那些青翠的山峰鎖在那裡。你看看這環境,所見不過是秋天的太陽而已,古詩裡面講「空山」,這裡不這樣講,只講「翠屏掩映鎖秋暉」,以此形容人煙稀少。
「靜裡常關松下扉」,這就指到猗蘭別墅了。「靜」字從哪來啊?因為翠屏當中鎖住的只有秋天的太陽,沒有風景區的眾多遊客,所以一切安靜。「靜裡」就是指住在猗蘭別墅的人,他在這樣安靜的環境裡,「常關松下扉」。由於沒有訪客,住在猗蘭別墅裡的人,便常常關起門來了。門在哪裡?別墅在哪裡?在「松下」。松樹跟一般樹木不同,一般的樹到了秋天葉子就落了,松樹雖也落葉子,但是它隨時長,冬天也不例外,所以它是常綠的樹。古時候讀書人常讚嘆松樹和柏樹「長青」,若以此形容修道人的心志,則表示他堅定不移,不會被外在的時代、環境所影響,所以「松」的涵義很多。
欄外紫霞隨澗落 窗中黃葉共雲飛
「欄外」,就是猗蘭別墅的欄杆之外。「紫霞」,一方面是指古時候神仙居處之名(紫霞洞),一方面則是形容太陽在傍晚要下山的時候,把天邊雲彩染成紫色的風景(古人曰「夕陽凝紫」)。「隨澗落」,隨著歌樂山中的流水(澗水),流落到長江裡。天上的紫霞隨著澗水而落,這個景色是多麼美好啊!
「窗中黃葉共雲飛」。窗牖沒有關上,因此秋天許多樹的落葉,就隨風(雲氣)飛到窗中來了。黃葉跟雲氣怎麼到窗中來的呢?因為有風。但此處不寫風,只用一個「飛」字,這就讓屋子有了隱士居所的境界與色彩,與普通人家的房屋不同,同時也和前句的「紫霞」(神仙所居)相照應了。
晴江一曲天邊盡 煙嶂千重雨後微
「晴江」,指嘉陵江和長江。為什麼稱為「晴江」?這表示天晴的時候才看得清楚,如果是下雨或陰天,四川山上多霧,就看不遠了。「一曲」,表示兩道江匯合到重慶市來,向東邊流過長江三峽,然後到湖北。江一曲,風景就不是那麼直,就有很多面向了。「天邊盡」,這一道江到了重慶以及歌樂山下,繞了這麼一大彎,流到了遠處,遠到什麼地方呢?到了天邊。居住在猗蘭別墅的孔上公以及雪廬老人,他們在上面看,看江從近處流到遠處,遠到自己眼睛看到山襯著天邊才盡。
「嶂」是形容山很高,而且很險、很陡。高山上有濃厚的煙霧,故稱「煙嶂」。「千重」,指一重一重的山,這裡用「千」字代表很多。「雨後微」,「微」是什麼呢?微是「翠微」。下雨之後,雨一下把千重山中的雲煙驅散了,從近處看視覺相當清楚,但越往遠處就看得越微邈了,像是一幅青(翠)色的山水畫。
西蜀南陽同不陋 春風從此長芳菲
「西蜀南陽」出於劉禹錫的〈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南陽」,位於現在湖北襄陽縣附近,當初諸葛亮就在那裡結草廬隱居。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來幫忙建立蜀家的天下,劉備死後,諸葛亮又繼續輔助劉備的兒子跟曹操對抗,這是大家都熟知的史事。「西蜀」,指的是西漢大儒揚雄在四川建的一個亭,因揚雄字子雲,故名「子雲亭」。揚子雲著作不少,《太玄經》就是在子雲亭裡寫成的。這兩位高人,一位住在南陽草廬裡,後來做了劉備的大臣,出將入相,一位在子雲亭裡,撰寫了不朽的著作,他們都不是普通人,故云「同不陋」,都不是卑陋之人。這兩位高人的居所雖然外表簡陋,但因其道德高尚,故房子「陋而不陋」,雪廬老人在此乃以劉禹錫〈陋室銘〉裡所舉的這兩位賢人做比,說明所居的猗蘭別墅亦是不陋。
前面寫遠山到近處(歌樂山)的環境,再講到建築物,再講到長江,再推開至雨後千重山的景象,有這樣好的環境,樹木花草當然都不是普通的,所以最後一句說「春風從此長芳菲」。上一句拿兩位賢人比在猗蘭別墅裡居住的人,說明西蜀南陽不陋,住在別墅的人也不陋。這一句再推到無情的草木上去,表示有這樣好的環境,再加上不是普通人居住在這裡,當然長出一切的草木(芳菲),都具有祥瑞之相了。
全詩文法
起聯第一句,描寫遠處的自然環境,包括地上的高山、天上的太陽。第二句就落到猗蘭別墅,猗蘭別墅還是環境,只是裡面有人就是了,所以這一聯是從大環境寫到小環境。第二聯詩人藉著古代仙家及隱士的居所,來形容自己目前的居處,居所就在自然環境之中,所以這一聯是承接第二句「靜裡常關松下扉」而來。
第三聯「晴江一曲天邊盡,煙嶂千重雨後微」,是承接第一句「翠屏掩映鎖秋暉」。這一聯有天空,有天空落下的雨,有煙嶂,也是把天地包容在裡面,照應了開頭第一句。最後一聯使用「比體」,是照應「常關松下扉」,以及第三聯的「紫霞洞」、「黃葉飛」,表示這裡居住的是這樣的人(仙人、隱士)。末句「春風從此長芳菲」,把前面的一切景物全部融合在一起,此外還有「寄興」,在哪裡呢?就在「長芳菲」上面。
孔奉祀官府,是代表孔夫子,也代表儒家的學術文化。「長芳菲」意思在於,現在雖然是抗戰期間,國難當頭的時候,大家流亡逃難到這裡,但是將來國家的一切問題,必得從文化著手進行解決,特別是寄望於儒家之道。「長芳菲」講的正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