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專區  /  詩學  /  四、述學講演集  /  12 晴宵仰觀

12 晴宵仰觀

各位同學們:今天跟各位一起來研讀雪廬老人的詩。因為他老人家的詩作很多,這裡只選幾首出來,跟大家一同研究。

晴宵仰觀

第一首是〈晴宵仰觀〉:

萬古詩中畫,青天漾白雲;

虛生吳道子,不羨鮑參軍;

海嶽縱橫變,璿璣燦爛文;

繩牀運心筆,十剎邈無垠。

詩題「晴宵仰觀」,意指沒有雨的晴天晚間,仰望天空時的所見所感。

 

讀解詩義

首聯云:「萬古詩中畫,青天漾白雲」,要明白第一句之意,得先看第二句。「青天」就是沒有下雨,空中一片青藍色,而在一片青藍色的天空裡面,「漾白雲」,「漾」是蕩漾,好像海水裡面有來往的船隻在那兒蕩漾,但這裡指的是白雲的浮動。這是什麼境界啊?這是一首詩啊!不但是一首詩,而且詩中還有畫。唐朝詩人王維,既會寫詩也會作畫,宋朝蘇東坡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萬古詩中畫」就是取他的意思。

雪廬老人看到「青天漾白雲」的時候,就覺得這是一首詩、一幅畫,因為他是詩人,作詩要找境界,找詩的景致,而這詩畫一般的「青天白雲」,就是整首詩的「地基」。

第二副聯子(頷聯)是接著第一副聯而來的,前面是「起」,這裡是「承」。詩曰:「虛生吳道子,不羨鮑參軍」。吳道子是唐朝非常著名的畫家,他曾經畫過四川的山水,三百里的山水,一天的工夫就畫好。此外,也曾在一個寺廟裡,畫了「地獄變相圖」,都是非常有名的。世稱「畫聖」的吳道子,能畫「地獄變相圖」,也能畫四川的百里山水。可是像「青天白雲」這種畫,雪廬老人卻認為他畫不出來,因為畫不出來,故云「虛生」,意即世人所謂「畫聖」是空有的。

「不羨鮑參軍」,這是在畫家之外,再提一位詩人。「鮑參軍」,是指南北朝時代的詩人鮑照,由於他擔任過「參軍」一職(等於現代軍隊中的參謀長),故世稱「鮑參軍」。他的古體詩在六朝時代非常傑出,杜工部就曾經稱讚他的詩作得非常「俊逸」。「俊逸」二字,本是杜工部用來讚美李太白詩作的,形容他的詩像鮑參軍那樣俊逸,可見鮑參軍詩作的優異。可是,如果要他把「青天白雲」這「萬古詩中畫」的意境表達出來,他恐怕也辦不到,故云「不羨」。

此聯即藉由古代兩位傑出的畫家和詩人,來烘托「萬古詩中畫」的難以展現。

這「萬古詩中畫」,既然吳道子畫不出來,鮑參軍也作不出詩來,那它究竟是什麼樣子?下面第三聯一「轉」,雪廬老人自己說個相似的境界,詩云:「海嶽縱橫變,璿璣燦爛文」。「海嶽縱橫變」,意指雲在天空裡不停地變化,現出高山、大海的樣子。大海就是青天,而山嶽就是白雲現出來的。「縱橫變」,「縱橫」就是東西南北四方,四面八方的海嶽都在那兒變動,哪個畫家能夠畫得出來呢?

「璿璣燦爛文」,「璿璣」本是北斗七星中的兩顆星,這裡泛指滿天的星辰。「燦爛文」,天空中燦爛的星辰,不論東方或西方的天文學家,都為他們標上許多名稱,用這些名稱來指定滿天星斗,所以分布在天空中數不盡的星星,就像是燦爛的文章。

「海嶽縱橫變」是畫,「璿璣燦爛文」是詩,兩句合起來就是「詩中畫」,都在這個青天之中顯示出來,這就照應到開頭那一副聯子,也照映到詩的題目〈晴宵仰觀〉了。

試問「仰觀」要做什麼呢?要找靈感、題材作詩啊!故詩云:「繩牀運心筆,十剎邈無垠」。「運心筆」,表示描寫的對象不是普通的筆能夠寫得出來,「海嶽縱橫變,璿璣燦爛文」,一般的筆追不到,只有用「心」,因為佛家說「萬法唯心」。「繩牀」,不是睡覺的?,而是相當於現在的座椅。中國古時候是席地而坐,沒有凳子、椅子,鋪一個席子,兩膝跪下來,兩條腿撐在後面,就坐在腿上。到後來有「繩牀」,它原名叫「胡牀」,是胡人傳過來的,類似我們現在那種折合式的椅子。

坐在交椅上仰觀、運心筆,用自己的心志才能統貫青天白雲,才能把「萬古詩中畫,青天漾白雲」寫出來。「十剎邈無垠」,以佛法來說,每一尊佛教化的範圍就是一個剎土,一個大千世界,所以「十剎」就是十方的大千世界。「邈無垠」,「邈」是既深且遠之意,深遠到「無垠」,就表示無止盡,沒有界限。
所以雪公運心筆來作詩的時候,觀察到十剎無垠,無窮無盡的世界,哪一部佛經講無窮無盡的世界呢?《華嚴經》講的世界,重重無盡,這首詩就表示那個意思,亦即藉著「晴宵仰觀」,教我們明瞭「華藏世界」。佛講《華嚴經》是教人要心胸開闊,因為心量有多大,開發出來的智慧就有多大。詩人所表現的,跟佛法是一致的。

 

文法探討

這首詩的文法,乃以「起承轉合」互相照應。開頭「萬古詩中畫」,說的是青天白雲。第二聯則就這個詩畫整體來講,沒有人作得出這首詩,沒有人畫得出這幅畫,這還是讚美青天白雲。第三聯中,「海嶽」是講畫,「璿璣」是講詩,也是把前面的聯子照應上,與前面沒有脫節。

最後歸結到作詩,也發揮詩人的心胸,因為詩人自己有這個心胸,他才說得出「運心筆」,心筆一運的時候,整個十法界都在這「晴宵仰觀」之中。最後的境界,是重重無盡的世界。在重重無盡的世界裡,萬事萬物皆非生滅無常,而是無盡的變化,每一變化,就是一首詩、一幅畫。學佛學儒學詩,皆能仰觀這世界,但必須放棄凡情俗見,開放自己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