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区  /  儒学  /  七、述学演讲集  /  1 乐记选讲

1 乐记选讲

乐记选讲(一)

前言

古人云︰“真学问从五伦起,大文章自六经来”,诗、书等六经,实在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世子孙的无价瑰宝。可惜的是,今人肯在这上头钻研、用功者,已是凤毛麟角了。

为使读者一探圣贤博大、深广的智慧,本刊特将长年深入儒经的徐自民老师,于八十六年寒假大专佛学讲座,对大专青年讲解礼记《乐记》的内容,加以誊录整理。期盼大众在圣人教化的润泽下,德智兼备,人成佛成!

诸位老师,诸位大德,诸位同学︰这一次的讲座,要跟大家来介绍礼记的《乐记》。在中华文化当中,孔子传授的有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后来,由于乐经亡佚了,只剩下五经,因此,礼记的《乐记》也可以算是乐经了,这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在介绍之前,先跟大家谈一个观念。

我们在这儿研究佛学,什么是“佛”呢?“佛”是“觉悟”的意思。要成佛,世间任何事都必须觉悟,只要一觉悟,任何事都是佛学。古人说:“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这意思是说,在看竹子和黄花的时候,知道在竹子和黄花上就有般若智慧。为什么?关键在于觉悟或不觉悟而已。只要一觉悟,世间法无一不是佛法;如果不能觉悟,佛法也成了世间法了。所以,倘若大家好好研究儒经,它就是佛经。再说,孔子是大菩萨再来,中华文化经过他的整理,每一部经都有了出世法。因此,大家在研究的时候,要有这个概念。

谈到《乐记》,“乐”就是音乐,这门学问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的帝王没有不注重音乐的。历史上,早在轩辕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发明许多乐器。后来到了尧帝,更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员。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希望能用礼乐来修道、治理天下。其实,孔子的礼乐就含有出世法,是可以教人了生死、成就圣人的。

儒学要了生死、成就圣人,必须修道。孔子教人修道,即从礼乐开始修。礼乐人人都可以学习。所谓“礼”,就是讲求规矩和秩序。一个人要修道,心理上就必须有秩序。倘若工作、生活、求学都没有秩序,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忙什么,心里一团乱,那么表现在外面的行为就没有章法,这样的行为是没有效率的。如果讲究秩序,知道一天当中何时该起床、上学、上班,明白什么事急迫,什么事可以延缓,这样办起事来就会非常有效果。日常生活不能脱离秩序,修道更是如此。佛法基本的修持,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戒”就是把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戒除,如此一来才能开发定功,有了定功,智慧才得以显露。所以,并非只有盘腿打坐才叫修行,而是平常时时刻刻就要训练自己,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在定中,有效率、有秩序地掌握每一分、每一秒。心只要能定下来,自己的光明智慧也就透露出来了。

佛家修定,除了最基本的持戒之外,各宗都有其修定的方法。至于儒家,则从“礼”上着手。意即守住礼,让内心到外表的行为,无一不在秩序、规矩当中,并且从始至终反复地学,使规矩、秩序一点也不乱。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往上,至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踰矩,心中任意想做出来的事都不会超越规矩,可说已经无时不在定中了。这不像有人关起门来打坐才入定,而是穿衣吃饭每一件事都在定中。

儒家修定,专讲“礼”也许严肃了一些,但是只要用音乐配合,就不会那么严肃了,因为“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是一种艺术、美学,也是一种柔性的秩序。当我们听一首柔美的歌曲时,心理和生理的运转,就能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而不乱。所以,懂得音乐再配合礼,就能入道。

以上,是在入文之前,先说明礼乐的原理、原则。大家了解了礼乐的功能之后,就能借着它一步步往修道的路上走,了生死,成就圣人的品格。如果依循这个方向来认识礼记的《乐记》,那么它的内容就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而是一篇佛家的教材了。下面正式入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这一小段,先告诉我们音乐是如何发生的。佛法说:“万法唯心”,一切法都是心变现出来的,音乐也不例外。在礼记当中,讲述心法的地方很多。比如《大学》一开始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真心。《中庸》一开始就说:“天命之谓性”,“性”也就是真如本性。由此可知,儒家所说与佛法相同,都认为万法是从心中变现出来的。所以,《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是从人心生出来的。人心如何生出音乐?本文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六道众生心是同还是异呢?实际说来,六道众生的真心和佛菩萨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以凡夫心(妄心)来论,那就千差万别了。所以,人心没有一致的。就拿一个家庭来说,男女两性结了婚以后,夫妻两人的心是否就相同了呢?由社会离婚率的居高不下,我们大概就能知道答案。这实在是人心不同,不能和平相处所致。不过,这完全是因为假心造成,若就真心而言,是完全相同的。

真心是静态的、如如不动的。但有动的时候。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就必须动。在此,先解说“动静”这两个字。“静”说的是“本体”,“动”指的是“用”。佛菩萨用清净光明的本体发动,由于本体不变质,所以动起来的用也是清净光明的。以凡夫来说,虽然本体也和佛菩萨相同,可是一动起来却不光明清净。为什么呢?因为凡夫众生一动之后,就受污染了,好像清净的山泉流到河流中,受到化学肥料、农药等的污染一样。这一污染,我们所有的光明智慧就变成不清净、不管用了。由此可知,凡夫的动与佛菩萨的动是截然不同的。既然如此,吾人该如何把污染去掉呢?要知道这污染,乃是心理攀缘、贪求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而来。有了这个贪心,就会处处为自己打算,处处与人争名夺利。争不到就瞋恚,争到了就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这都是凡夫的污染心。所以,要学圣人了生死,就必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把污染的三毒清除掉。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学儒学佛都是如此。

“人心之动”,凡夫众生的动,都是染污、不清净的。而凡夫心怎么动呢?“物使之然也”。“物”指外物,外面的境界。因为有五尘境界的牵引,才使得人心动了起来。“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人心受外境牵动之后,外物给心理一种刺激,让人的听觉感受到一种具体的东西,于是就形成了声音。“声相应,故生变”。两种声音之间如何相应呢?郑康成举易经上的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果你发出的声音,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这就叫“相应”;未引起共鸣,就“不相应”了。声相应之后,就会起变化;这当中不是单一的,就像歌曲旋律的高低、抑扬,是把声音揉和起来,生了变化才有的。“变成方,谓之音”。何谓“方”?郑注曰:“犹文章也”。文字有章法,而声音也有章法,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秩序。把变化的声音,变成有组织、规则,听起来很有美感,那就是“音”了。“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比音而乐之”,把“音”排比起来,加以演奏。“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干戚,是作战的武器。干,就是盾;戚,就是斧。手拿干戚代表武之舞,羽旄属于文之舞。有了乐音再搭配舞蹈,就是所谓的“乐”了。

 

乐记选讲(二)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 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乐是从音生出来的。“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的根本又由于外物之感动而发出声,一变化就成为音的。为何说这些呢?不管学不学音乐,既然说中华文化,就必得说出它的根源。乐的根本都是从人心发出来的。乐从音中生出,本源在人心受万物之刺激,有感动而发出声,有声而后发出各种音。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 以杀”。杀,色界反,音晒。 ,即尧反,音焦, 声短促,一发即收。有悲哀的心,发出的声音就非常快速、急促,而且音量很低沈,这乃是哀心所感的。“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啴,昌善反,郑注为宽缓之义。快乐的心就发出舒缓、和畅的声音,这乃是乐心所感的。“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喜悦的心就发出往外发散的声音,与前面因为哀心所感,而发出急促、内收的声音不同。“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发怒的心就发出不平常的厉声,不是轻言细语,而是听起来令人非常刺耳难受的。“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恭敬的心就发出正直的声音。正直与邪曲的声音不同,学音乐的就知道。平常的一句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可是由丑角的“花腔”一说,话就变了调。这是因为他故意把正常的发音变成上声、去声,来引起人家对他的注意。像这“花腔”就不是正直的了。直,语无枝叶。“廉”,隅也,是角落、棱角的意思。由恭敬心所发出的声音,就是方方正正的,绝非小丑的油腔滑调。“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对万物仁爱、慈悲的心,就发出柔软、和平,令人舒畅的声音。

“六者,非性也”。以上六者,都不是性,本性上没有这些东西。本性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开口便错。禅宗教人参话头,明心见性,如果参不透,就永远不知本性。以上所述,只是把“情”字说明白了。学道修行要成功,“但去凡情,别无圣解”,三藏十二部所说的,无非就是这个。本文不说本性,只说凡情,是因为凡情好说,本性不好说,一说就不是性,就只是言语文字了,故经文云︰“六者,非性也”。既非性,即是“感于物而后动”的情,都是心为外物所感才动的。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所以,中国古圣先王都非常注重观察人民的心声,对于民心的感应,都十分慎重地研究。唯有先在人心感物上用工夫,通情达理,才能把政治办好。政治办好了,国泰民安了,才能引导国民走上修道之路,解决生死的问题。中国古圣先王既为人君,又兼作人师,以教民修道为施政的最后目标,所以注重人民之所感。

“故礼以道其志”。“道”,导也。先王为了办好政治,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好处,就先观察他们的心,用礼来加以引导,让他们的心志向着正道上去发展。“乐以和其声”。人民之声发自喜怒哀乐之情,如不节制,则不和平。先王因此请专家配合音的高低,制作好的音乐,把宫、商、角、征、羽五声和谐起来。一首好的音乐,必然是五声互不侵犯,各自发挥功能,令人一听,即能心平气和。所以说:“乐以和其声”。

礼乐是先王平时的教育。与礼乐同时实行的就是政治。“政以一其行”。“行”,即“行持”。政治就是要把行持统一、画一。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办政治就是要让社会不乱,百姓安居乐业,每个人生活有保障,从生命到心理都安全无虞。这是先王为政的共同目标,不像暴君喜欢发动战争,不爱惜老百姓。今日世界上许多富有的国家,人民的心理都异常空虚。这是由于现代人讲究金钱、权力,不重视心灵世界,所以被物质所闭塞了。先王“政以一其行”,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启发心灵世界,让他们的物质、精神都得到满足、快乐。

“刑以防其奸”。“刑”,即“法律”。意思是说,对于奸邪的恶人,政府就制定法律,用公权力来加以制裁。先王将法律制定之后,都是用道德感化,让百姓遵行。他设置刑罚的目的并不在处罚,而是为了“预防”奸邪的恶人。今日各国有何预防呢?在学校里,都是先订个“性教育”的名目,然后就在校园里大谈特谈男女性事。这很危险,因为教师并非同一个人,有良知的教师能以各种性病警惕学生,或许不会教坏了学生,但如不守良知的教师只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放任他们去看色情影片,打色情电话。因而使校园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的强暴事件层出不穷。于是,为政者只好“治乱世用重典”,不管成年、未成年,都用重法处罚。这种不教而杀的政治,算是什么政治呢?我们必得了解,先王设置刑法,目的是为了“预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乐、刑法、政治,若说到究竟处,都是殊途同归,四者极致则一,都是彻彻底底为了人民,不是为自己的。如禹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不治好,心就不安,把天下人当作自己家人一样。中国文化或先王文化正是如此,若是暴君或昏君则不然,因为他们不懂中国文化。所以,研究中国文化要学先王,不可随便听信从未读过儒经,或虽读儒经但不懂道理的现代人的话。他们说孔子维护君主专政,替封建制度说话,这些都是胡说八道。孔子那时候是贵族教育,如果说孔子维护封建贵族教育,那么他又何必有教无类呢?平民能受教育是从孔子开始的啊!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不论君主或平民,都必须遵守秩序,这不是民主思想吗?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有礼乐之道,刑政有刑政之道。道要同,就是要让民心都受“世界大同”这种政治的治理,此乃孔子为政的最高理想。孔子的心志是在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公天下”,不是“私天下”。这个心是利他的,中国的道就是如此。像这样来办政治,把政治都办好了,就能进一步修道、了生死。如何了生死呢?从“礼乐”中来。有礼则秩序不乱,再加上音乐来调和,大家的心理就无时无刻不在和谐的气氛之中。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家到全天下,人人同心同德,便能走上修道的正路。

 

乐记选讲(三)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是重复前文。为了解说音乐和政治的相关性,所以再把前文所云“音乐生于人心”的道理重提一遍。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音乐,是随着人情来动的。人心欢乐,音乐就欢乐;人心哀怨,音乐也哀怨了。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治世”,即太平盛世。老百姓在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因为安乐心的召感,所以乐的声音也是“安以乐”。故知,“安以乐”的声音,是来自于政治的和谐、美好啊!“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在乱世,因为在位的君臣办政治没有章法,做事全凭自己的好恶、喜怒,所以老百姓就无法适应了。无法适应,必然发出怒声;若怒到极处,在故乡待不下去了,就会移民他国。历史上,北宋王安石变法,搅得民不聊生。当时有人画了“流民图”,来诉说老百姓的惨况。明明是变法,怎么会弄到这步田地呢?这都是由于主事者不考虑后果,没有广泛地为百姓设想的缘故。到头来,“其政乖”,政治乖张,使得百姓既怨又怒,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哪有好的呢?“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而当一个国家快灭亡时,出现的音乐不但悲哀,而且还有绵绵不断的“思”想(生存无以为继,死亡又不能了断)在里面。此乃肇因于老百姓对腐败的政治无法承受,生活太困苦,所以才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当国家有了这样的音乐,就知道人民内心陷于水深火热之感,这就必须归咎在位的君主了。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所以,为政之人必须了解百姓的声音(心声),因为它能反应真正的民意。真正内圣外王的人,只要听听老百姓说的话、唱的歌谣,他就明白了。 雪公老恩师于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由重庆迁到南京。当时,他听到民间传唱着“渔光曲”(描写渔夫家一贫如洗,无衣无食,寒冬难过的歌曲)。老师一听,深觉不妙,因为这是“亡国之音”啊!果然,两年之后,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就播迁来台了。以上,是说明为政者若要真正了解民心,改善政治,就必须从人民的心声观察起。下面,则详细指出,如何由构成中国音乐最基本的“五音”中,去看出国乱的端倪。

 

乐记选讲(四)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宫、商、角、征、羽”是作曲子最基本的五种音调。在中国古代,音乐和礼仪都必须由在位的圣人来制定。为什么在位的圣人才能制礼作乐呢?一者,因为圣人的道德修养、一举一动都是从本性发露出来的,所以制定的音乐能使人调和性情,得中和之道,绝不像今日那些诲淫诲盗的音乐,引人想入非非,走上邪道。此外,唯有圣人所制定的礼仪,才能通情达理,人伦有序,有助于修道之人能达一心不乱的境界。二者,除了具备圣人的修为外,还必须在位,因为这样才能用公权力将礼乐推行出去。所以,由在位的圣人制定的礼乐,都是导正人心,可以使国家社会一切事情有条有理的。诸位在道场听人唱赞子(如炉香赞等),这些赞叫做“梵音”,听了之后,自自然然心平气和,喜怒哀乐都不会起来;心一平静下来,就能入定,然后开发出理性来。音乐就有这样的功能。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宫”代表君主,“商”代表臣子,“角”代表人民,“征”代表各种事情,“羽”代表种种办事时的工具。这五音是配合五行的。宫配合“土”,土在四方之中,象征君主在中央,可以照顾到四方。商配合“金”,金在西方,声音是属于商声。角是东方的“木”,征属南方的“火”,羽为北方的“水”。此外,五音也可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宫为土,属脾脏,与胃相连;一个人的脾胃出毛病,全身都会受到影响。商为金,属肺。角为木,属肝。征为火,属心。羽为水,属肾。再者,五音由于和心理精神相通,还可以和“五常”相配。宫为土,代表中央。君主对老百姓必须讲“信”,如果人民对君主失去信心,天下很快就会造反,政权就不能稳定了。商为金(西方),代表臣子,讲“义”。意即在上位者交办的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毫不含糊。角为木(东方),讲“仁”。天地有仁心,才可以生长万物。征为火(南方),讲“礼”。礼是分明尊卑上下,清清楚楚,不敢含混。羽为水(北方),讲“智”。论语上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智慧的人自然接近水,这是性分相近的缘故。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把五音所代表的“君、臣、民、事、物”都说出来以后,本文说︰“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怗懘”,有“阻碍”之意。“怗懘之音”,即指音调不和谐。五音不乱,则无负面之事发生;五音若乱,就有坏事要出现了。故文云︰“宫乱则荒,其君骄”。“荒”,败也,这是指君主而言。宫音一乱,就表示君主傲慢、骄奢,完全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如此一来,就容易亲小人、远贤人,政治如何好得了?上位者骄横,下位之人便有样学样,老百姓深受其害,民心也就涣散了。

其次,“商乱则陂,其官坏”。“陂”,有“倾斜”之意。商音如果乱了,懂音乐的人就知道,这是由于朝廷内的大小官员不能各尽其职,甚至贪污腐化、蒙上欺下的缘故。臣子如此,就叫做“官坏”;官一坏,国家一切的制度也就随着不正。本来国家订定制度,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官一坏,制度就沦为利官损民的工具了。

“角乱则忧,其民怨”。角音一乱,就表示老百姓有忧愁、怨恨。百姓为何愁怨呢?因为政治暴虐啊!有一回,孔子经过泰山边,看到一个妇人在路旁哭得非常哀恸,就叫学生子路去探问。一问之下,才知妇人是因为公公、丈夫、儿子都被老虎吃了,所以才哭得那么伤心。孔子问她:“既然这附近这么危险,为什么不早早搬家呢?”妇人回答:“这里没有苛政。”孔子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住的地方虽然在荒郊野外,但是起码不会被苛政迫害。妇人是宁愿被老虎吃了,也不要在暴政下受苦啊!苛政之令人怖畏,可见一斑。古今中外,哪一国没有苛政呢?政府若滥用税收、不修内政,乃至引起国际战争,百姓就要痛苦不堪了。所以,民众的忧愁、怨恨(即民怨),就是从虐政来的。

“征乱则哀,其事勤”。征音一乱,老百姓就悲哀了,因为政治混乱、君主昏庸,动不动就要劳动百姓,大众身心不堪其扰。自古以来,战争不断,就是源于君主的好大喜功。唐诗当中(尤其是边塞诗),有很多是抒发民怨的。这实在是因为百姓心中苦闷太多,无可奈何,只好写诗来发泄。比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春闺一作深闺。)战士早已战死沙场,成了无定河边的一具白骨,可是家中的妻子在睡梦里,还心心念念盼望着丈夫的归期。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人间悲剧啊!所以,若要避免征伐,劳民伤财,上位者就要有一颗体恤之心,否则,“其事勤”,人民就苦了。

“羽乱则危,其财匮”。“羽为物”,物一乱就不会安定。在承平时代,一种东西都是用到不能用为止,不会浪费的;而政治不好的时候,由于上位者不惜民物,老百姓就没得用了。一个富庶的社会,应该是物尽其用的,如果物不能尽其用,社会就乱了。比如富有的人房地产很多,但是贫穷的人却无立锥之地;财富分配不均,这样的社会怎能安定?所以,羽音一乱,就表示上位者不惜民物;民物被糟蹋,国财就匮乏,社会就动荡不安了。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果这五音都乱了,互相侵犯,这就叫做“慢”。“慢”就是指政府既傲慢又怠惰。“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如此一来,不用多少时日,国家马上就灭亡了。因此,一位真正的明君,为了替百姓谋求福利,让大众安居乐业,就会时时刻刻倾听这些声音。像西周的时候,天子为了了解民心,就特地派遣采诗官到各诸侯国去采诗(包括曲子和文词)。等收集回来,一听之后,知道百姓的抱怨和批评,就赶快予以改善。

文章至此又是一段,说明如何由五音的变化,洞悉国家社会的危机,采取防微杜渐的方法。下面一段,举出几种亡国之音,要上位者注意、警惕。

 

乐记选讲(五)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在中国河南,有一条河流叫濮水。濮水的上游有一片桑林之地,叫做“桑间”。在濮水上游的桑林间所流传的音乐,是“亡国之音”。比“亡国之音”好一点的,叫“乱世之音”。何谓“乱世之音”呢?“郑卫之音”是也。根据古人的注解,郑国的音乐是“好滥淫志”。“淫滥”二字,是指郑国音乐的音调太过,会让人情绪失控,如大水泛滥,故谓之“淫滥”。至于卫国的音乐,则“促速烦志”;节奏过于急促,听了会使人心烦。所以古人就把“郑卫之音”,称作“乱世之音”。这二种音乐都不能使人心中正和平,与音乐的原理互相违背。只要出现了这种特色的音乐,都可以名为“乱世之音”。“比于慢矣”。“比”,是“相近”的意思。“慢”,是君主骄傲、傲慢。近于慢,相似于慢了。郑卫之音,是乱世之音,相近于(君主)骄慢了。

至于“桑间濮上之音”的典故,在司马迁的史记上有记载。话说在春秋时代,有一回,卫灵公要到晋国去。由于路途遥远,一天之内不能到达,所以一行人就憩息在濮水上游。夜间的时候,卫灵公听到了一种不寻常的琴声,他请乐官师涓来听,并将此音记录下来。后来到了晋国以后,晋平公以酒席招待他。席间,卫灵公请师涓把途中所听到的优美琴声,弹给晋平公听。弹奏不到一半时,晋国乐官师旷就立即制止了他。原来,这种音乐是当初殷纣王的乐官所作,是一种靡靡之音。纣王就是因为昼夜好乐此音,所以被周武王打败而亡国。纣王死后,他的乐官投入濮水自杀,而这“亡国之音”也就因此流传下来。了解这一个典故之后,文曰“其政散”。此音代表政治四分五裂,民心涣散了。“其民流”,人民到处流亡。“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君主狂妄自大,臣子跟着互相欺骗、自私自利的情形,已经不能制止了。

讲这亡国之音,目的在提醒有权力地位的君主,应该多在音乐上观察人民的心声。倘若无从辨知,至少借由报导,也应能掌握各种社会现象。若乱象出现,就得赶快想办法解决。治标方面,以公权力加以扫除。治本方面,要让百姓对政治有安全感;社会贫富不能太悬殊,这样大众才能心平气和。当百姓心理到达一定的境界时,再从音乐等各种教育上来诱导他们,使他们往正道上去。音乐这种艺术很特别,叫做“侵略性的艺术”,它的功能具有独特的侵略性。比如看书看一遍,却不如听名人演讲的印象深刻。所以佛经上才说,阎浮提众生的耳根最利。用圣人制定的音乐来教育百姓,能使人明心见性;若再配合礼,更能达到平心静气的效果。以学佛来说,依此帮助修持念佛法门,就能把一句佛号念得很好。可见,音乐的确具有特殊的功能。

《乐记》这篇文章后边还有很多,这只是前面一大段而已。我们自己看的时候,虽然不能完全了解,但至少在字面上懂一些也好。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十三经注疏中对于礼记《乐记》的注解,以及其他的注解。这其中的味道不少,学问也非常多,但务必要记住一个要点 音乐是出自人心的。因为心能生出万法,而人心有好有坏,所以音乐也就有好有坏。不过,楞严经上还说︰“法亦能生心。”法(外境)为何能生心呢?比如我们见人家欢喜,自己就跟着欢喜;见人家悲伤,我们也跟着悲伤起来。受到外面的刺激、影响,我们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圣人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用好的音乐让人听,使人们内在的理性得到启发。记住了这个要点、用意,后边的注解自然就能明白;即使古人或有注解偏差、错误之处,也能分辨出来了。学问之道就是如此,把握要点之后,就能一通百通。倘若记不住要点,纵使把古人所有注解全看过了,也不知其所以然。

这门课虽然只有四个小时,但若能有所领会,对大家的修道一定有帮助。今日的社会,一般人学佛修道,大多好奇骛怪;大家要切记,孔子是不讲求怪力乱神的。儒家的礼乐教育,是要让我们在求道的路上,平平稳稳地走。学佛若能秉持这种精神,就不会有危险,不会招魔。大家在研究的时候,这个原则一定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