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專區  /  儒學  /  四、儒學簡說  /  乙、附篇  /  67 道在自明

67 道在自明

不學儒,不知中華文化如何優美。學儒而不修道,則不知儒學如何高明。儒家所講的道,修成功,便是聖人,而在修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功效便是解除生死之苦。要獲致這樣的功效,以至達成終極的目標,則必須了解生死的由來,以及不生不死的原理。

在論語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章裏,子路「敢問死」,孔子答以「未知生,焉知死」。這是聖賢談論生死問題的顯例。子路只問死,孔子則教子路將生與死合起來研究。因為只問死,不問生,或者只問生,不問死,都有所偏,不得確解,必須將生死合觀,始能獲知生有來歷,死有去所,死生相續,不絕如流。何以相續,周易繫辭傳說:「游魂為變」。因為人不是無情的草木,所以身體死滅,而神魂猶存,此神魂在身體死後就是「游魂」,游於各處,尋其寄託,為鬼、為神、或為其他動物,茫茫然不能自主,這就是變。例如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黃熊即三足?,史記夏本紀正義則為黃熊﹞。但此「游魂」又從何來,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雖是易卦的來源,但其實是表示人人本具的性體,也就是禮記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此性天然而有,寂靜光明,無生無死,只因其中幻現一點陰影,轉生陰陽兩儀,互相消長,於是太極失明,轉變而為昏暗的游魂,流轉生死,令人苦惱無窮。

儒家修道,就是修去本性中的幻影,以及由幻影轉現的種種假相。種種假相轉現時,由細轉粗。修去假相時,則由粗入細的轉。假相愈粗,愈為惡劣。例如名位權利等,都是粗劣的假相,無論何人只要貪圖這些假東西,且不論如何傷害別人,擾亂社會,自己的良知必先受到嚴重的汙染,使其性光更趨隱晦,生死之苦更難解除。所以,修道首須不貪這些粗劣的假相,始能入道。同時必須如中庸所說,在「率性」上用工夫。率性就是順乎本性而不轉變。本性見諸事用,便是父慈子孝等倫理道德,如孟子告子篇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修道在這上面用工夫,非常穩妥,但必須行之篤實,須如禮記大學所說「毋自欺」「必慎其獨」,不如此,便是假修道。假修道,毫無用處。惟有真實修行,才有真實效果。然後工夫進一分,本性光明便顯一分,工夫愈進,性光顯得愈多,到了相當的程度,性光足以照破重重的陰暗,看清生來之前與死去之後的變化情況,便能截斷生死長流,解除生死大苦。最後除盡蒙於性體那一點點幻影,本性通體復明,即是成聖。

孔子祖述堯舜,堯舜都是聖人。尚書堯典「克明俊德」,康誥「克明德」,曾子傳述大學,據此而為「明明德」,並解釋「皆自明也」。自明是自有的光明性德,本具一切智慧功能。這智慧功能全部顯出,即是聖人,但要靠自己率性開發,不能靠人,不能靠神。所以修道必須把握這個自字,一切自我要求,自我作主。這是儒家學問的高明處,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優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