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專區  /  儒學  /  四、儒學簡說  /  乙、附篇  /  48 談師生之道

48 談師生之道

民國六十二年三月間,美國「政治經濟學雜誌」報導,一名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韓德森,向法院控告他的老師,因為他依照老師所教的學理,在一家大公司管理財務,結果失敗,而被解雇。他計算自己失業的損失約七十萬美元,要求老師賠償。

這件事發生在美國,似乎很平常,例如受理這信案子的法官認為,任何商品對消費者有傷害時,製造廠商應負賠償之責,那麼,學生應用老師的教材,在事業上失財,老師也不能辭其咎。但在中國,則是奇聞。

中國古聖先賢,師生如父子。孔子對他的學生,無不「視猶子也」。孔子去世,他的學子都服心喪三年,而子貢更在墓地廬守六年。由於聖賢如此垂範,後世做學生的無不視恩師如春風化雨,為人師者視弟子如桃李芬芳。師生關係所以如此深厚,乃因為以道結合。道雖無形,但有無上的道力。個人得之,能成己成物。國家民族得之,能光被四表。這種道力就靠師生傳受,維繫不墜。中國至古以來的教育,不是不講一般的技藝。禮、樂、射、御、書、數都是日用常行的學問。但這些學問要配屬於大學之道,才不會變成商品,才能發揮其大用。所以,中國師生結合,以「游於藝」為起程,以「志於道」為目的。中華民族所以有五千餘年的歷史,現在處在惡劣的環境中,能以莊敬自強,基本的因素就是這個道。

緬懷古聖先賢,觀察當前情勢,我們深自慶幸,能以生在聖賢的國族,但也有些感慨。今日國內的學風,或多或少犯染上了商業習氣。師生關係比往日薄得太多。這都是受了西風的影響。現代國家,誰也不能不和他國文化交流,但就我國而論,國族生存的根本絕不能在交流中喪失。這國族之本就是自古至今的師生之道。時至今日,我們也不能不發展工商業,但在商品上蓋上「道」字標記,絕不可以在道統上蓋以「商」字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