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專區  /  佛學  /  六、述學講演集  /  13 元旦贈言—雪廬嘉言簡釋

13 元旦贈言—雪廬嘉言簡釋

諸位蓮友大德:

今日恭逢元旦,大家齊聚蓮社念佛,有殊勝的意義。諸位同為蒙受雪廬老人教化之弟子,在此相聚,倍覺親切,我學人特將雪公曾經勉勵大眾修道的幾句嘉言,略為講述,與諸位共勉,依之而修,對我們學道以及在世間與人相處,皆有大裨益。

雪公法語:「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

白衣學佛不離人間

「白衣」,即指在家學佛之弟子,在家學佛不似出家,出家當法師乃專門教化眾生,故不必做世間各種行業。在家學佛雖然發菩提心,自行化他,但必須有正當職業來維持自己之食、衣、住、行等生活所需。既然如此,白衣學佛,有家庭、有同業,有與行業相關的來往人士,以及老少朋友,皆須與社會人群相處,皆有相處之道,不可脫節,故云:「不離世法」。

但如何不離世法,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嘗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即教導我們在與世間人相處之時,隨時就在世間法上來「覺悟」。

諸多同修,深覺在道場與大家共修,法喜充滿,但返回家庭及社會,即感處處有障礙,與人相處困難。尤其當今「人心不古」,與那些人常相往來,倍覺艱辛。

須知凡夫眾生皆為個人著想,皆是不覺之人。但修道之人須求「覺悟」,故與他們相處,恰是勸化彼等修道之良機。誠能如此,即就世間法來求自己覺悟,及勸有緣之來往眾生同求覺悟,此即「不離世間覺」。

五倫為何只有「五」

構成世間就以「人」而言,中國聖人將之分為五倫,「夫婦、父子、兄弟」乃家庭中之三倫,另有上下關係之「君臣」,平等關係之「朋友」,合之為五倫。

此「五」字乃根據人人本有之本性而出現,本性乃如如不動,以「一」作代表,一就是一真法界。本性一動則產生陰陽,二氣代表天地之分。《周易繫辭傳》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十箇數字,五為基本數,十為圓滿數。其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如一六生成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東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三字經》云:「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即本乎一至十之陰陽二氣。而此二氣乃由如如不動之本體所現之相,故金、木、水、火、土亦本性中所產生者。

此五個數目乃最基本者,配合環境則為東、西、南、北、中,五方,配合身體則為心、肝、脾、肺、腎五臟,配合面目為五官,配合腳趾頭為五趾,此皆天地生成萬物之自然現象數。中國哲學之「心物合一」,在精神上為仁、義、禮、智、信,在物質上為金、木、水、火、土,此物質與精神皆融和為一。

人有五臟、五官,雙手各五指,來世間即要服務人群,作事須有言語,所發之音聲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古代高明之醫師聞人之音是否五音俱全,即能得悉對方之健康與否。五音調和即好的音聲,亦即好音樂,所見之顏色為青、黃、赤、白、黑五色,飲食為甜、酸、苦、辣、鹹五味,其他包含精神、物質、環境等很多皆包含在「五」之內。如此分析而言,古代聖人教導我們講究修養學道,從何學起?即從「五倫」學起。

一團和氣五臟正常

印光祖師對學佛者開示最多者乃「敦倫盡分」,而雪公直接由印祖處學儒學佛,亦如此教化眾生。為何一定要「敦」要「盡」?古代之三皇、五帝直至孔子皆聖人,他們的言語、行為皆順乎倫常,用之於五臟皆非常暢順,言語、行為、飲食皆知道如何調適,與人相處,皆盡自己之本分,一舉、一動,皆合乎仁、義、禮、智、信。吾人學「敦」學「盡」,就是學聖人,學到究竟處,即得明心見性,而成聖道。

聖人來世間教化眾生,皆自「敦」「盡」學起,敦是敦厚,盡是盡其在我。譬如過年家族在一起圍爐(蓮社每年亦有圍爐),即在敦厚人倫、人性、人情。不似今日年輕人過年不與家人團聚,反而往外去聽聞不合五音之歌曲,此即有違敦倫盡分。

現在家庭與社會,都有不少問題,難以解決。就儒學而言,要解決世間這些問題,即應遵照古代聖人所教化,必須敦倫盡分。無論在家庭,或在外與人交往,皆須以厚道待人。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在外要與人友善,關心所有人,幫忙解決對方之困難。如此家庭內外一團和氣。在修道而言,對一切人事一團和氣,自然一切和諧,自己心中之仁、義、禮、智、信皆能起作用,自然帶動自己之五臟正常運轉,時時法喜充滿,身心安樂。故學道即由此「五倫」開始來學。

盡分能引自性純善

敦倫盡分之「盡」字太重要了,在五倫之中即有十個對待之身分,無論對方如何待我,我皆盡自己本分去待對方。「敬人者,人恆敬之」,開始學習是相對的,但到後來,便能超越相對,而成絕對。無論他人如何不敬,甚至惡意加之於我,而我們仍然恭敬他,善待他。如此盡分即能引發出自性中之純善,亦即見到自己本性。

吾人學儒學佛,須知「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何以能成聖成佛,憑什麼呢?即〈中庸〉所云:「天命之謂性」,人人皆有真如本性。一切凡夫眾生皆有惡習氣,彼等以惡意待人而不自知。我們既要學聖人,即須了解人人皆有成聖成佛之本性,我們見那些惡習眾生亦有此本性。彼等雖不自知,但我們修道,學習聖人,不但不能憎惡他,不能與之結怨,而且要想辦法感化他。此即敦倫盡分之「盡」字,能夠如此作,在儒家而言即為「君子儒」,在佛法上而言即「行菩薩道」。

由此可知,敦倫盡分即是「不離世間覺」。在五倫上盡自己本分,就可開發吾人大覺,大覺所覺即是佛性。

「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此即把佛法與儒家之學說合而言之。我們在世間辦任何事,與任何人相處,皆須不忘菩提。「菩提」意思很多,含義很深,最重要是要「覺」,覺悟人人皆有真如本性,既然覺悟,則必須發菩提心。

我們在與家人或社會上任何人見面或談話,皆是緣分。既然有緣,則體會菩薩來世間就是要教化眾生,藉此各種緣分,見到好人要引導他更好,見到世間善人要引導他成為出世間善人,由有漏之善而成無漏之善。見到惡人,要憐憫其為多生多劫之惡習所使,彼控制不住,方引其犯罪作惡。我們亦以善意觀其本性與自己本性一樣,念佛時要替他回向,誠誠懇懇希望其能將惡習氣改掉,能夠學為聖人。

此即以一切善意待人,也就是發菩提心。誠如此,則與任何人相處,無論對方是好人或壞人,我們皆希望其首先能夠成為正人君子,然後進一步能夠成賢、成聖、成佛,此即「處世不忘菩提」。

念佛的成就秘訣

「要在行解相應」,敦倫盡分、發菩提心,明了此理之後,最重要在於「實行」。《論語.學而篇》第一即記孔子之言云:「學而時習之」。時習,就是要時時練習,也就是時時要修行。此點非常重要。

學佛必須行解要相應。只行而不解,有些問題自己無法解決,便是障礙。若只解而不行,則如說食數寶,不得實益。因此明白道理之後,要依道理老老實實的去實行,此乃修道之最重要者。

我們在蓮社跟雪公學儒學佛,專修淨土念佛法門,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正工夫即是「念佛」,固然重要,但助工夫亦須具備。

「敦倫盡分,發菩提心」,就儒學而言,或就佛法普通法門而言,皆是正工夫,但念佛是特別法門,因此「敦倫盡分,發菩提心」皆可說是念佛之助工夫。因此我門每天做早、晚課念佛及參加集會共修念佛皆是正工夫,除此之外的時間,即須用「敦倫盡分、發菩提心」之助功夫,如此正助雙修,念佛一定能夠成就。

今日以雪公昔日開示之修行法語,供養各位蓮友大德,祝福大家

新年愉快

法喜充滿

光壽無量